登录 / 注册
首页>作文>高中作文教学>高中记叙文课件

免费下载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教学《写作指导》ppt课件16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教学《写作指导》ppt课件16免费下载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教学《写作指导》ppt课件16免费下载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教学《写作指导》ppt课件16
高 考 记 叙 文 写 作 指 导2(情节)
考点精析
近年高考考察了“文体不限”的命题作文,如果高考中我们所拥有的议论文素材不能用,写记叙文热仍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因为文章的主题已明确,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用生动曲折的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具体的描述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哲理性的思索表现出来,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
以下情况可以选择记叙类文体:
1、试题材料提示或要求中有“联想或感悟”之类的文字,一般不宜选用记叙类文体

2、试题材料提示或要求中有“经历”“故事”“体验”等文字的,最好选定记叙类文体

3、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考生要根据自己是否具有较强的记叙、描写能力来确定是否选用记叙类文体

4、在我们所拥有的议论文素材不能用的情况下,只能选定记叙类文体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曲折的情节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
如何设置曲折的情节?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1、悬念法。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常见民间说书艺人说书时“卖关子”,也是在利用人们总有“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
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开头设悬念。如倒叙法:把全文中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进入疑问中。又如反常法:文章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可产生疑问,引人深思。(鲁迅《祝福》)
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第三种:结尾设悬念。我们不妨把它称作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使文章意味无穷。这种手法在时下的一些小小说中最常用。
《边城》的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哥是捡来的吗(开头设悬念)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头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是一个只要有饭吃就能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人,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的肚子里出来的。哎!想起我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捡来的,她就偷偷地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
的那种心痛而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绪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倚在门槛上,银发中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后,有空多来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原来……我现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哥跟娘亲,还是我跟娘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刻我方明白,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
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我多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娘这个最最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简评】疑问句作题目,开篇就设下了悬念,引起人们对“哥”命运的关注。随着情节的发展,“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长期的误会才有答案,原来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安排了这一切。母亲超乎寻常的牺牲,深深震撼了我们。
母亲的铁盒(中间设悬念)
这是在重病房外的过道区,吵闹声充斥着整个走廊,三个亲兄妹在房外争着遗产,而房内则躺着正在急救的母亲。
母亲没有房产,没有存款,但却留着一个铁盒,里面必定存放着无价之宝,三兄妹争的也就是这一铁盒。
大哥身手敏捷,第一个抢到了铁盒,打开看时,里面并没有金银珠宝,有的只是写有三兄妹名字的信封。
大哥打开了写有自己名字的信封,里面只有一张发黄的旧照片。那不就是大哥当年戴上红领巾的照片吗?大哥穿着朴素的衣服但很合体,他笑得是那么灿烂。
二哥也急性打开自己的信封,里面只有一个药方。
记得小时候,二哥身子弱,常常会感冒发烧,母亲常常摸着夜路,背着二哥去医院,每次又拿贵重的药方和背着早已睡熟的二哥回来。家里穷,平时三兄妹的开支就已给母亲增加了不少负担,如今又要花那么多的钱给二哥治病。母亲拖着劳累的身体,走街串巷地收购旧东西,拣破烂,为的只是能有多一点钱给二哥看病。母亲原本乌黑的头发,如今早已花白;母亲原本秀丽的面貌,如今早已布满皱纹。但每次母亲看到吃完药熟睡的二哥,她总是那么开心,嘴角露出难得一见的一丝笑容。
最后一封是小妹的。信封里面是一张汇款单。
三妹很早就下海经商了,早年也赚了很多钱,但年轻就要为无知付出代价。三妹喜欢上一个男人,而那男人最后却骗光了三妹的钱,还留下一大堆债务。三妹也因还不出钱而被抓进了警察局。但就在审判前一天,三妹被释放了,她欠下的十几万元的债都还清了。原来母亲将几十年的积蓄和卖房钱一起帮小妹还了债,如今母亲只能住在一个木板搭起来的小屋子里面。
三个人已经泣不成声了。他们冲进病房,跪倒在床前,他们哭喊着:“妈妈,我错了!你快醒醒,你打我吧,你骂我吧!”
母亲已闭上了眼睛,眼角留下的只有那一滴微笑着的泪珠。
一张照片,一张药方还是一张汇款单,这时已不单单是母亲留下的遗物了,更是一位平凡母亲对子女们的爱。
2、误会法。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房东大娘
题记:有时往往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远远地我望见一个笨粗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2008年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记得刚来时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洗,猛灌。她只是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又呆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
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上,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过我,而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还有我心灵上的。
至此,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啊!我以后再也不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简评】
文章对“房东大娘”的认识真是一波三折,波澜迭起。一个矛盾未解决,又出现一个新的矛盾。全文通过“大洗,猛灌”、生病吃药,开窗防‘非典’三件事,一步步展示了房东大娘的精神世界,最后“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啊!我以后再也不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3、抑扬法。
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琐忆》一文,文章旨在通过对有关鲁迅关怀青年的几件小事记叙,歌颂鲁迅的伟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写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为之前作者道听途说了许多关于鲁迅的议论,如“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等等。
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记叙自己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作者得出的结论正好与道听途说的相反,鲁迅恰恰是一个心胸广阔、人格伟大的人物,他对青年无限关心和爱护,对敌人无限仇恨,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体现。文章采取这种“欲扬先抑”的叙述方法,既更好地凸现和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又增添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摇曳多姿。
正确运用抑扬生变法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
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
“哗哗!”我被这响声驱散了美梦,揉开蒙眬的睡眼,一看表,已经7点半了。猛然想起昨天已约好今天早上6:30去爬山。糟糕,都晚了一个小时了。可一看窗外,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还不时地夹杂着电闪雷鸣。这种鬼天气怎么可能去爬山?还是不去了吧。
可是小灵,那个与我约好的女孩子会在车站等我吗?不会的。她平时最胆小,见到蛾子在头顶飞,都会惊叫着跑出去老远。这“神出鬼没”的大雨天她怎么会去呢。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给她家挂了电话,没人接,我不禁愣住了,她真的去了!这个胆小的娇弱女生真去了!顾不得多想,
我抓起一把雨伞便跑了出去。虽说早晨,可天阴得似已到了傍晚,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飞驰而过的几辆汽车,溅起半米来高的污水。隔着密密的水帘,远远地我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站在车站站牌下,穿着洁白裙。那裙舞动着,似一朵在风中摇曳的白莲花,纯洁、素雅。
“小灵!”我呼喊着奔过去。“阿花,真的是你,我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呢。可我又不认得你家,还好,还好……”小灵话说得有些急促,那张惨白的脸也被涨得发了红。“我没事,我只是,只是——起晚了。”不知怎的,那原先想说不舒服的谎言,此刻却滑回了肚里,再也浮不上来了。“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小灵的脸上露出了笑意,无半点
责备之意。“你不害怕吗?”“可我更害怕你出事啊!再说,原先讲好的,怎么能说变就变呢,这可是我做人的准则哟。”小灵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显出很大气的样子, 眼睛却向我神秘的眨了眨。我不禁“扑哧”笑出声来,可我的眼角却分明有一种东西涌出来,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可它已经滴到了我的心里,开出了一朵白莲花。
小灵,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却用诚信支撑起了脊梁。诚信,这个讲了千百年的字眼,在今天仍然发出那洁白的光、高雅的光。让我们世世代代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下,接受心灵的洗礼,开出洁白的花朵。噢,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愿你永开不败!
4、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法呢?
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应圆合”法。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
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作用。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茹志娟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的破洞共出现四次,突出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五、关键词语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七、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说到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小学时代发生在我和同学李明之间的一件小事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班里正开着家长会,家长们正专注地听老师的发言,突然“哗”的一声刺耳的玻璃爆裂声打破了宁静。顺声看去,教室北面那扇窗子的玻璃不见了,只有窗棂外的我呆呆地立在那里——我闯祸了。不知为什么,我的手刚碰到那玻璃,它就掉了下来。可无论怎样,玻璃是我打的,人证物证俱在,再怎么逃避也不行,我必须赔。
家长会开完,已经知道儿子闯祸了的妈妈拿出10块钱给了我,让我赔偿玻璃,可直到把钱交到校长的手里,我心里仍然感到委屈,那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呢?玻璃已碎了,钱也赔了,但事情却没有那么快结束。
这天,我突然看见李明在南边窗边,不知他在干什么,靠近一看,他竟然在拔那钉在窗扇上的钉子?我突然想了起来:以前他不也常拔北边窗扇的钉子吗?我恍然大悟:“我说那块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原来那窗上的钉子都被这家伙拔去钉他的船模了!”了解了情况的我心里很气愤,被校长批评了一通不说,妈妈辛辛苦苦挣的10元钱也打了水漂。不行,我要把这件事反映给校长,替自己鸣不平。
但这样做能行吗?我又犹豫了。要知道李明可是校长的儿子呀,何况事情又过了这么长时间,李明能认账吗,就算他认了账,校长也一定不会“旧事再提”。
不过,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校长反映了这件事。校长一脸严肃,听完我的叙述,告诉我:“你先回去吧,这件事以后再提。”
“以后再提”其实是“再也不提”,我愤愤不平地想。
出乎我的意料,两天后,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态度和蔼地对我说:“真对不起,那玻璃的事情我问过了,玻璃窗的钉子的确是我的儿子拔去钉他的船模了。此后,我一定在大会上对他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提出批评。”说着,从抽屈里取出10元钱,还给了我。
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很佩服我的小学校长,他不以亲疏认知事物的态度一直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成为我以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简评】
这篇作文通过打碎玻璃这件小事,表达了不能凭感情的亲疏远近认知事物的道理。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典型三段式结构。开篇“一件小事立刻浮现在我的胸海里”,中间回忆往事,结尾“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首尾呼应,构思完整。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近来,“拿什么孝敬父母”成为热议话题。《重庆晨报》舆情调查中,4%的人觉得当前的年轻人“非常孝顺”,33%的人认为当前的年轻人“不太孝顺”。哪些行为是不孝?调查中,市民评出“三大不孝”:啃老、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和不给父母零用钱。市民还评出“最孝顺的三大行为”:常回家看看、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和常帮父母干家务。
请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记叙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如何设置曲折的情节?
1、悬念法。
2、误会法。
3、抑扬法。
4、照应圆合法
知了,知了
“知了,知了……”恼人的蝉鸣断断续续的想起,似火骄阳仿佛要将大地烤熟,完全似乎凝滞了。
安静的课桌上,年轻的语文老师正滔滔不绝地讲着试卷,同学们则有些躁动不安。我坐在座位上,手心里有细密的汗珠。忽然一个熟悉的背影出现在了操场上,是父亲!只见他背着一个硕大的麻袋,鼓鼓的,洗的发白的衬衫和那双亘古不变的解放鞋在这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学校里显得格外刺眼,父亲抬起头,似乎在寻找什么。同学们已经躁动不安,有的还将头探出窗口,一阵嬉戏声响起。我红着脸,举手随口编了一个借口,马上跑出教学楼。
我躲在另一侧心虚地朝父亲招招手。见了我,父亲苍老的脸瞬间绽成了一朵花。我心疼的卸下他手上的包,两个月不见,父亲似乎又老了一些。稀疏的头发仿佛干枯的稻草,双眼凹进眼眶,干裂的双唇仿佛裂开的大地。父亲将包打开,里面全是我爱吃的一些食物,“我进城卖粮,你妈让我来看看你。怎么瘦了点?要多吃饭啊……”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我不耐烦的打断了父亲的话,“知道了,知道了,你快走吧,别让我同学看见。”父亲愣了一愣,“知了,知了……”蝉声又起。空气又凝滞了一般。没多久,父亲顿了一顿,转身离开了。
我尴尬的将袋子捏回教室,又飞快回到座位上课。下了晚课,我打开袋子,只见里面都是精心挑选,包好的水果、零食,还有方巾里的一叠钱。我的心突然颤动起来,这不会是卖粮的钱吧,那父亲是怎么回去的?二十多公里啊……我一阵狂奔到公用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是母亲,我心虚地问了问父亲的情况,母亲说父亲徒步走回家,天黑了才到……我顿时大脑一一片空白,泪水夺眶而出。
“知了,知了……”蝉鸣隔了树影传来,格外凄凉。你总在“知了知了”可我呢,又真正知了了父母的心吗?我狂奔起来,想逃离,可黑暗尽头,仍是“知了,知了……”
时光苍白了情感
“喂,妈,我要加班啊,别等我了。”儿子在晚饭前打了一个电话。 “可,可是。你都好久没同我们一块吃晚饭了,唉,算了。”她无奈,“注意身体啊。”但对方早已挂了电话。她挂了电话,坐回沙发,老伴急忙问她:“怎么样,孩子回家吗?”她每天抬头,“我们吃吧。”两位老人便起身,相互搀扶在在饭桌前坐下。饭桌上安静无声,忽然老头开口了,“老伴,还记得咱们儿子小时候……”她听后,脸上也泛起了幸福的光芒,两个人兴奋地聊了起来,但他们也明白这样的时光不再。
又过了一周,儿子突然打电话回来,在电话里他兴奋地大喊:“妈!我升职了!也告诉爸!”他心里也为儿子高兴,但是……她犹豫着问出口:“那也会更忙吧,那就更难见到你了,可我和你爸想你。”儿子的声音骤降:“妈,别这样,我都是为了我们的家啊,为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哦,对了,我最近有一个项目,这段时间不回家了,妈你也别急着找我啊。”儿子挂断了
天有不测风雨,在距上一次与儿子通话没几天的时间,她的老伴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她回到家时,只见手握电话的老伴躺在地上,电话上显示的是儿子的号码,显然是没有接通,不然她的老伴也不至于无人救助,她没有哭,心里却是巨大的痛苦,陪伴数十年的老伴离他而去,养了十几年的儿子不能尽孝心,她回想以前她教导儿子要出人头地,如今儿子的确做到了,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子把父母给落下了,时间真是可怕。
儿子几周后又来电话:“妈!我做到……”她打断:“儿子,你爸走了。”啪,儿子手机落下,泪水盈满眼眶,“怎么会,怎么会……”但时间,不会重来。
人生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只想儿女多陪陪自己,反观现代社会,像这样的子女又有多少呢?是该反思了。
真正的孝顺
在八百多年前的风波亭上,披着月光的岳飞抚着鬓须,像山一样在牢房窗前矗立,他在沉思什么呢?是为即将到来的可预知的噩运而忧虑吗?窗外的寒蝉小声的嘀咕着。岳飞没有搭理这些絮语,他的目光依然望向远方,似乎想乘着月光,回到那个魂牵魂萦的地方。
此时岳飞牵挂之地,是故乡!其余的一切,他已淡然,自己的那片赤红丹心可鉴日月!莫须有的罪名又有何惧!?只是母亲,那两个最柔软的字成了他心头的沙砾。如今含冤入狱,怕是凶多吉少,母亲可以托付给谁?只能让老母一个人独渡夕阳了,真是不孝!不孝啊!此时的岳飞已是泪眼朦胧,往事历历在目,想波浪一样涌上心头。
那年第一次领兵出征。临行前的一夜,岳母把整理行装的岳飞叫出庭外,说:“我儿,你即将为国出征,当学卫青去病故事,匈奴来了,何以家为!你勿以老母为念,当奋勇杀敌,当不愧我自小教育之苦!”此时的岳母噙着泪把话说完,岳飞也是低着头,忍不住让泪水流出,此时的整个天地异常安静,连星星也忘了眨眼睛。岳母接着说:“我儿,真正的孝顺不一定是常伴父母左右,而是去实现你的抱负,来,我儿让我在背上刻下几个字,当你彷徨时,它可以给你力量!”此时岳飞知道母亲这些天为什么总写那几个字了……
之后的岳飞转战南北,就像他诗里说的“三千里路云和月”他虽然屡建功勋,挫金无数,但还是仍牵挂着家中的老母。只要一有空闲,马上鸿雁传书,像母亲报平安,岳母回信只是对岳飞的挂念。劝勉,却丝毫不提及自己的情况。怕是怕自己挂念啊!母亲啊!母亲!孩儿不孝啊……
“岳飞,时间到了,上路吧!”岳飞缓缓地站起,说:“别碰我!我自己走!”然后,这个背影便渐行渐远……
远在千里的岳母,心里一直念叨:我有一个孝顺的好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