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作文>初中作文教学>中考作文指导
  • 资料信息
  • 科目: 

    中考作文指导

  • 格式: 
  • 大小:     
  • 时间:  2017-12

评2005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试题

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该文件

 评2005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试题 作者:湖北省咸丰县教学研究室蔡大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非课改年级的中考如何考,也倍受关注。恩施州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交了一份较好的答卷。
   一、对试卷的整体评价
   三年一贯,稳中求变。从2003年开始,恩施州中考语文实行开卷考试。今年,在开卷的前提下,通过三改,既降低了难度,又有利于平稳过渡,更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一改古诗阅读材料。2004年的古诗阅读材料选自课外,今年的材料选自课内。古诗阅读取材于教材,不仅能降低试题的难度,而且能增加教材自身的吸引力或牵制力,对平时的教学 能形成相当的威慑力(适当的压力对于抓纲务本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
   二改试题结构布局。前两年的考题结构为“五大块”—语文的实际运用、现代文 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欣赏(包括现代诗)、作文,今年的考题结构为“四大块”—语文的实际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既不是前两年的简单复制,又具有连续性,避免了大起大落,有利于平稳过渡。
   三改考试内容和知识点。同前两年相比,今年增加了对语文棕合性学习和对联的考查。既考虑到继承“语文实际运用”之“稳”,又考虑到课改之“改”,稳中有改,稳中求变。
   从整体上看,2005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试题较好体现了课改精神。
   第一,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一是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的考查,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课标精神得到了具体落实,有利于非课改年级的教师先期性地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进行教学。二是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要求,从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如3小题“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或当今时代楷模,对出下面一幅对联的下联”和11题“你喜欢文中的晏子吗?为什么?”。三是新课标所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中考中如何体现。2005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试题的5小题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其他题对此也同样有所体现,如2小题。四是充分开放而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命题开放,如4小题和作文较典型;二是不少试题在命题和答案上都具有开放性,如3、4、5、11、18、24小题都不要求答案惟一。
   第二,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试题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命题的原则之一。因此,命题既要讲求全面而真实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讲求教育性、潜移默化的作用。如2小题,不仅考查考生的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语言文字表述观察漫画所得的能力,而且还在做题的过程中受到一种关心老人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对当今年轻一代是非常必要的。
   二、特色考题点评
   (一) 综合性学习考查题 
   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课改实验区首界中考的相关试题作了极有价值的探究,2004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自拟题目并且作答的探究题也垫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和改革中创新,于是,就有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题—5小题。这对七、八年级今后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有很好的启示,而且对初三年级的探究学习也有很好的启示。
   (二) 名著阅读考查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还推荐了相应的中外名著,课改教材也在每册编有相应的“名著导读”,就是大纲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非课改年级中考对此应如何来考查呢?今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较好地设计了3个小题,立足于学生对文学名著的了解来考查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情况。学生调动平时的积累和借助学科渗透就基本上能答题,难度并不大。这个导向对加强课外阅读很有意义。
   三、商榷与思考
   2005年恩施州中考语文试题有许多优点值得肯定,但也明显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现简述如下:
   (一)语文基础知识过分淡化
   试卷的第一大板快为“语文的实际运用”,立意于能力,突出实际运用是正确的,对语法、修辞、拼音等的淡化也可以。但淡化不等于不要,再说新课标对此还有五大要求呢!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有办法可想。
   (二)文言文阅读类似于现代文阅读
   开卷考试,材料选自课内,还设计试题对考生进行文言知识的综合考查,的确不相宜。第一次实行开卷考试,取材于教材,取消对文言字词句的考查,还可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一而再,再而三,把文言文阅读混同于现代文阅读,再用不得已而为之来搪塞,就恐怕难以自圆其说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试题则与这一点背道而驰。命题者应该通过中考这根“指挥棒”,使广大语文教师认识到诵读、背诵、理解文言诗文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文言诗文的教学。否则,中考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又何以正常发挥!
   (三) 对读图的考查重复,有误导之嫌
   2小题是典型的读图题,而话题作文的材料又选用了一幅图,似有重复累赘之嫌。何况图上的文字不清晰,尽管试题对此作了提示—“木桶下端字样由左到右依次为:能源、环境、教育、公德。”,但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写话题作文的考生,相当一部分偏离了话题“公德的呼唤”,而去写能源、环境或教育,无论如何,试题有误导之嫌,则是确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