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作文>作文教学教案
  • 资料信息
  • 科目: 

    作文教学教案

  • 格式:  DOC
  • 大小:  67K    5页
  • 时间:  2017-12

作文课《感悟真爱,抒写亲情》导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盐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2011年9月 日
课题
感悟真爱 抒写亲情
课型
作文课
课时
1

学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技法;
2.进一步体验亲情、理解亲情;
3.学会如何充分的表现亲情;
重点难点:
1.理解亲情的内涵;
2.掌握充分表现亲情的方法。


课



【学情分析】
亲情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写作题材。初一、初二我们学习了记事和写人的记叙文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叙事、写人的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初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又着重训练学生描写的技法(包括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尤其着重训练细节描写的写作技法。因此,学生能写好表现亲情的记叙文。但,学生往往不能把亲情写得充分,写得入骨。其原因是学生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亲情的价值,还没有站在精神的高坡。因此,这堂课主要引导学生体验亲情、理解亲情,从而站在一个精神的高坡去表现亲情。
【教情分析】
初一、初二我们对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初三上学期又强化了描写技法,尤其是细节描写的训练。这些为今天这堂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



活动【一】:聊亲情
人是情感的动物,没有真诚高贵的情感,人无法真正成长。亲情是情感树上最绚丽的一朵鲜花。请问同学们,在大家心目中,亲情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比喻句来表达?
(亲情是香郁的巧克力。甜蜜过后留下无尽的回味。亲情是小树苗,需要父母的爱的阳光来普照,需要子女的爱来灌溉。亲情是一首动人的歌,需要灌注全部的感情。)
评价过渡:刚才那几位同学的都用比喻句表达了亲情,但是,我认为,我们把亲情比作一首温婉老歌也好,一桢精美的名画也好,一方细腻的手帕也好。我觉得都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亲情的认识。实质上,亲情之所以为亲情,它的朴素就是它的动人之处。因此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讴歌亲情,用同学们的笔淋漓尽致地传达亲情。
活动【二】:感亲情
画面一:是一组广告。看到母亲为祖母端洗脚水,小男孩也学着为母亲端洗脚水。(很感人)
画面二:《我的兄弟姐妹》中,兄弟姐妹分离的悲惨片段,依依惜别之情,尽显其中。
画面三:陈百强的歌曲《念亲恩》
画面四:大卫在领诺贝尔奖时与妻子拥吻
画面五:李真的一段忏悔录
过渡语:看完了这些短片,同学们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评价总结:有时候,放弃与割舍也是为了亲情。这是《我的兄弟姐妹》这部片子告诉我们的;有时候,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对母亲最基本的爱。这是李真的忏悔录《地狱门前》告诉我们的;有时候,一个热吻,一盆洗脚水,一声问候,这些细节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是亲情的力量;李真的忏悔录《地狱门前》还告诉我们:亲情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人的敲门,即便是有道德罪恶的人。
活动【三】:忆亲情,
过渡语:的确,亲情是人间最朴素的一种传达。那么这些都是别人的亲情故事,你能说说你经历的最打动你的亲情细节吗?
师生交流:
展现实物——略显沧桑的二胡,老师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
叙述这么一件事:2000年,我的爷爷因冠心病离我而去了。爷爷去世的时候只留下他的这个二胡。那年,我刚结婚。爷爷去世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静静的拉了一段二胡,祝贺我们新婚快乐。今天,每每我触摸到这二胡时,我都会想起我的爷爷,想起爷爷到幼儿园去接我放学。爷爷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走在铺满夕阳的小路上。穿过时空的隧道,我觉得亲情无处不在。
总结评价:用多媒体展示板书,点出: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
活动【四】: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探讨我们曾经感受过的亲情,用笔来抒写亲情。请同学们说说你以前曾写过亲情吗?你觉得写得充分吗?
师生交流
活动【五】:学亲情
过渡语:既然如此,那我们来看一些片段,这些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的,同学们手头也有这些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⑴李商隐的《无题》
⑵朱自清的《背影》
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些片段都是我们学习过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讴歌亲情的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得充分的,是怎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同学们分组选择一个片段讨论。
《无题》:这首诗歌写得如此深情的原因,除了作者运用想像的艺术手法以外,情感因素不可忽视。正是因为作者体验了和妻子离别的痛苦、体验了相聚的短暂和离别的长久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诗篇。
《背影》:朱自清善于把握生活的细节。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写好就是不简单。只有保持对生活的痴情,用一些细节来传递对生活的爱,才能将文章写得非常充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对生活的品味,没有对生活的品味,就没有对生活的感受。
《我与地坛》:母亲无法分享小说发表的喜悦,作者对母亲充满了忏悔、感恩、哀怨、痛苦之情。少年的成熟是以母亲的去世为契机的。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代价。史铁生面对两个残缺。一是肢体的残缺,一是精神的残缺。史铁生的母亲告诉史铁生,用精神的完美去填补人生的残缺,人生面临重大挫折的时候,要用精神的完美去弥补,才能走向光明。史铁生告诉我们你要想把亲情写得充分,你首先得做精神世界完整光明的人。这是写得充分的前提。只有这样真诚的人,才能写出至情的文。真实的人和真情的文之间必然有一道通渠。
总结评价:同学都讲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写得好的写得充分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现板书


写得真
执着地热爱生活
至





写得实
细心地观察生活




真诚地体验生活



写得细
严肃地反思生活


总结:要写得充分,我们必须像史铁生写得那样真,要像朱自清那样实、那样细。写得真、写得实、写得细,才能写得充分,但前提是要像史铁生那样遭受到人生的重大挫折的时候还要执着地热爱生活,像朱自清那样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痴情,细心得观察生活,要像我们的李商隐那样,要真诚得体验生活,还得想史铁生那样严肃地反思生活,用至情写出至文。
活动【六】:寄亲情
运用多媒体展现亲情贺卡(5个亲情模板)
⑴父亲的肩膀让我如此安心 ⑵妈咪,我爱你
⑶兄弟姐妹 ⑷蒲公英     ⑸母子对望凝视的剪影

(任选一张写下简短的亲情感言)
师生交流:
老师写给父亲的:(选择蒲公英)
云在天上写诗
风在水上写诗
我在心里写诗
我亲爱的父亲
你用温暖的大手伴我走过童年
你又用沧桑的二胡
把我的新婚
装帧成
一首诗意的恋曲
而你却幻化成傍晚的那一缕夕阳
永远温暖我回家的路
老师还选了一首歌送给父亲——〈 〉
父亲,我相信天堂上也有车来车往,我的祝福希望你能收到。


范



走不出的世界
王晓静
厌烦了父母的唠叨,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能够自己撑起自己的一片天,于是,终于有一天,我逃出了父母的世界,有点仓慌,有点兴奋,还有些许的不安。
我住校了。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竟以为自己完全自由了,我如鱼得水般享受这各种各样的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切……。而竟完全没有想过或者说是故意忽略了心底那根弦——连着父母的那根弦。
忽然有一天,我鬼使神差地跑到电话亭,拨通了那个不知何时早已烂熟于心的号码……
“喂!”耳旁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妈妈!!说不出当时的情绪,反正我没说出一句话,只急切地聆听着妈妈那很熟悉的呼吸,那一刻,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这样静静地等待着,玲听着这世界上最动听,最温暖的呼吸!
“喂,是小静吧?我听得出你的呼吸。”那一刻,眼汪真真切切地掉了下来,妈妈竟能听得到我的呼吸!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女儿,不称职到连妈妈的生日都不知道!我好恨自己,为什么那么自私,为什么不多抽出点时间去了解妈妈,关心妈妈,哪怕只有一点也好啊!不知道接下来对妈妈说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出了电话亭。我只知道,第二天,爸爸来了,带了一大包我平时最喜欢吃的零食,那一刻,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了那个叫作“感动”的心情!爸爸幽默地说:“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很碍事,又很容易坏,还不如塞到你的无底洞里。”顿时,我鼻子有点发酸,爸爸以前总说我吃零食,还扳着手指告诉我吃零食的坏处……
从那以后,我的字典用就永远剔除了一个词“羡慕”,因为我有一个能听出我呼吸的妈妈和一个给我送零食的爸爸。
原来,我还是那样俗,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一件事而感动得一塌糊涂,但我喜欢这种俗,因为我的心底早就有一根弦连着我的爸妈,无论我走到那里,这根弦是不会断的,它会传递父母给我的每一丝关怀,每一点温暖,每一份牵挂,让我深切感受这世间至纯至美的事物——亲情!
【简评】这篇文章构思极妙,写亲情的文章颇多,要想出彩,必须有个性,写母爱,如何下笔呢?小作者选择与母亲打电话为素材,与母亲打电话对于许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似乎也没有多少独特性,然而小作者又以母女倾听对方的“呼吸”为切入点,这样以来,真正属于自己的素材就找到了,像倾听“呼吸”这样的细节若非亲身经历,怎能写得出来。这样以来,小小一件事却能充分说明伟大的母女亲情,小题材写出了大情感。独特性尽显无遗。此外,本文语言生动活泼,语言、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文未简短的抒情议论加深了文意,突出了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篇很有个性的考场佳作。

巩



  亲情,就是亲人的情义。人,作为社会的人,首先并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方面,你一定有许多切身的感受,动人的故事,也一定有许多深刻的体验,独到的见解。   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可以铺叙故事,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畅谈体验,所写内容只要在“亲情”的范围之内,都符合要求。2、题目自拟。3、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4、文体自选。5、不少于600字。

反





格言警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