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 格式:  DOC
  • 大小:  51K    4页
  • 时间:  2020-02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启发大家注重文艺作品的形象特征,把握文艺作品的灵魂。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歌谣(yáo)      桥堍(tù)
契合(qì) 驱遣(qiǎn)
怅然(chàng) 海啸(xiào)
萌生(méng) 苟安(gǒu)
拘泥(jū nì)
载
(2)词语释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
“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第二部分(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14):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根据课文得知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却在开篇大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案示例: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这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读第一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2.第6、7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做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理论铺垫。
3.简述第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这两段文字论证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该怎样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第9自然段围绕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境界,就会得到一种愉悦感。
4.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试分析第5自然段“文字是一道桥梁”这一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将文字比作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想要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到达目的。
2.你怎样理解第6自然段“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答案示例: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3.为什么作者说“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答案示例:文艺作品一般具有形象性,作者的情感往往寄寓在形象之中。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感受到这种愉快。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归纳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作者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语言通俗易懂。
答案示例: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先有了歌谣一类的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等等。
2.语言形象生动。
答案示例:如第8自然段连用了几个问句,就很好地指出了只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弊端;再如第12自然段作者将自己幻化成海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的思想和精神。
3.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1)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先后列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进行详细地阐述。(2)对比论证。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是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答案示例: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颔,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体微微发胖,两手向上攀爬时一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倾斜,这形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父亲的形象就更加真切起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的意蕴绵长,如果单从文字表面理解,很难得其精髓。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想象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