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 登鹳雀楼

  • 格式:  DOC
  • 大小:  55K    4页
  • 时间:  2020-09

免费下载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登鹳雀优秀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4、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登鹳雀楼》相关教学资料。
  (1)找《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作参考。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
教学思路:
这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登”字,引导学生了解“登楼”所见,理解“登楼”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让学生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预设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预设为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简评学生背诵。导入: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课件揭题。(板书《登鹳雀楼》)提醒“雀”和“楼”写法。
  【百度课件】《登鹳雀楼》教学课件)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师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疑问。
  二、互动解题,简介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交流。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交流。
  3、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
  【百度图片】鹳雀楼
  【百度百科】
  【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77850.html王之涣,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他才高气盛,不愿为小官卑职折腰,辞官远游。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
  三、诵读感悟,感知诗意。
  (一)、听读揣摩,初步体味。
  1、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8Ap02xFR90betk41.html
  2、听完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交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交流方法:你知道应该怎么学古诗吗?出示课件。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2、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百度网页】《登鹳雀楼》电子教材http://www.xxyw.com/sl/index.aspx?KindID=370&Type=299&FileID=4103
  交流:谁来带读课后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读错,哪个字最难写?看看谁说得最清楚,哪个小朋友听得最认真?
  3、写笔顺、描红练习,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比一比,谁写得更准确漂亮。
  4、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看图在同座位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百度网页】《登鹳雀楼》电子教材http://www.xxyw.com/sl/index.aspx?KindID=370&Type=299&FileID=4104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人在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交流:(1)诗人看到什么呢?生说。
  出示课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学习第一、二句诗: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师带读。
  2、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你能把这黄河入海的气势通过朗读读表现出来吗?自读、指读、赛读。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
  (2)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生说。
  学习第三、四句诗:
  1、师设置情境: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呢?你想不想看到呀?其实诗人王之涣也很想看到。小朋友们想一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
  2、下面请大家轻轻拿起书,读一读诗文,边读边想,读完后把书轻轻放下,再举手说一说。
  3、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出示课件。
  【百度图片】
  4、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5、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五、朗读比赛。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 让我们一起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2、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六、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
  2、你懂得了什么?参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七、延伸拓展,布置练习。
  播放《登鹳雀楼》背景音乐。
  【百度音乐】《登鹳雀楼》歌曲http://www.520music.com/play/294494.htm
  1、我们有时候把学习、生活等比作登山,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发挥想象,诗人“更上一层楼”会看到那些景象?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见)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所见景色,告诉人们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在设计及教学中,我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知学古诗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先自学生字,听朗读录音后,再自读课文,力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让学生发现并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等等,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但他们并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我便让他们通过多读、多说、多写的方式加以弥补,真正把听说读写落实在课堂上。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百度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独特的感悟,领会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努力。
我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方式不够丰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还有教学时间安排方面略显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