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习作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选择最能体现父爱母爱的具体事例。
2、学习在具体事情中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的细致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
3、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真情实感。
学生:1、找体现父爱母爱的照片、物品。
2、搜集能体现父母之爱的事例。
教师:多媒体课件:1、父母之爱,非为报也视频。2、父母对子女爱的画面。3、阎维文《母亲》、刘和刚《父亲》歌曲。4、准备本单元细致描写的精彩语句(3句)。5、习作寄语。
写《父母之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是继本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和父母之爱的口语交际之后安排的一次由阅读、口语交际向习作的延伸。导语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展现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我们要从中感受父母爱的的深沉与宽广。认真阅读课文,把我内容,想想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自然习作要求教师用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爱,体会爱,表达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父母的爱,让学生在生活中细节上逐步体会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而深刻认识父母的爱。
五年级上册,学生刚从中段跨到高段,从习作知识而言:通过中段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习作知识,但是还显得散乱,支离,对选取爱的故事比较单一,浮于身体、物质之爱,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显得粗略,对写出真情实感还没有足够能力。从思想认识而言:父母之爱这个话题,对学生很熟悉,对父母的正面明显的爱,能理解感受,对于一些严格,深沉,特别的爱可能会误解,不能自觉去感知。从本班实际情况而言:本班共有学生58人,这期刚接手,由于语文老师频繁更换,学生语文学习好习惯未形成,尤其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父母素养不够,没有爱读书的习惯,习作材料积累、习作思想理解、习作能力、习作知识基础较差。
重点:学习在具体事情中怎样围绕父母之爱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的细致描写。
难点: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真情实
谈话:师:上课前我们还是来复习一下我们平常上课的要求:认真听,仔细想,大胆说,勤动笔。
生看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无论你们在哪里,遇到了什么,他们总会跟你们在一起。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生看视频(边看边思考视频体现了什么)
导出本节习作课主题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们该明白了吧,他们是谁啊?生:他们是爸爸、妈妈!师:对,爸爸,妈妈,我们的父母——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今天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来说说,写写我们的父母之爱。
习作内容引导
(一)、师引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父母之爱。
1、师出示班上学生照片,学生欣赏感受。
师:老师知道我们在座的大多数同学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给我们的爱并没有刚才视频中那些催人泪下令人震撼画面,这些爱可能只是生活中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句平淡的话语,一种种特别的眼神。今天老师搜集了班上一些同学的家庭照片,从这些照片里可能你们会看到自己和爸爸、妈妈在生活中的一些相似的情景。一起来欣赏,齐读照片上的文字。
2、生说平日父母爱的细节。
师:看完了这些,我们来说说自己的父母吧。
你生病时,爸爸、妈妈会怎样?生:
你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会怎样? 生:
你学习、或比赛取得好成绩时,爸爸、妈妈会怎样? 生:
你失败时,爸爸、妈妈又会怎样?生: ……多抽学生
你犯下错误时,爸爸、妈妈会怎样? 生:
(二)、听音乐、确定习作对象,写出最想写的一句话。
1师:这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时候甚至还不被我们理解,但它们就这样一直默默陪伴着我们成长。现在,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习作本,翻开崭新的一页,再好好看看你们带来的爸爸、妈妈的照片,或者那些与他们有关的物品,仔细思考,今天要写谁啊?是写爸爸还是妈妈?或者两个都想写,要是确定了就工工整整地在第一行写下你心中这个最神圣的人。然后在第二行写下你最想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好好想啊,该写哪句话呢?只有一句(放音乐:《母亲》阎维文)(小声)(课件)
2、生汇报:
师:谁写好了?来,告诉大家你最想对谁说一句什么话?谁来?
生汇报 (尽量从各个方面说出不同话语,老师适时点评)。
(三)、生回忆父母爱的故事。
1、生看照片忆故事。
师:说得多好,你们的这些话语,让老师感受到父母的爱,当然也激发了老师刨根问底的心,究竟为什么你们要说这样的话呢?在这句话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特别的故事呢?再次看着你们手中的照片或者物品,细细回想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吧!再放音乐课件:刘和刚《父亲》
2、生分享父母爱的故事。
师:好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生说自己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从故事中是否感受到父母的爱。
师:一个勇敢的,善于与人分享的孩子,不错,掌声给他。不过老师现在有个假设,要是这位同学就原封不动直接把刚才说的故事写在习作本上,这次习作算是成功的吗?
生:讨论交流。
习作内容引导
(一)、师引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父母之爱。
1、师出示班上学生照片,学生欣赏感受。
师:老师知道我们在座的大多数同学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给我们的爱并没有刚才视频中那些催人泪下令人震撼画面,这些爱可能只是生活中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句平淡的话语,一种种特别的眼神。今天老师搜集了班上一些同学的家庭照片,从这些照片里可能你们会看到自己和爸爸、妈妈在生活中的一些相似的情景。一起来欣赏,齐读照片上的文字。
2、生说平日父母爱的细节。
师:看完了这些,我们来说说自己的父母吧。
你生病时,爸爸、妈妈会怎样?生:
你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会怎样? 生:
你学习、或比赛取得好成绩时,爸爸、妈妈会怎样? 生:
你失败时,爸爸、妈妈又会怎样?生: ……多抽学生
你犯下错误时,爸爸、妈妈会怎样? 生:
(二)、听音乐、确定习作对象,写出最想写的一句话。
1师:这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时候甚至还不被我们理解,但它们就这样一直默默陪伴着我们成长。现在,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习作本,翻开崭新的一页,再好好看看你们带来的爸爸、妈妈的照片,或者那些与他们有关的物品,仔细思考,今天要写谁啊?是写爸爸还是妈妈?或者两个都想写,要是确定了就工工整整地在第一行写下你心中这个最神圣的人。然后在第二行写下你最想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好好想啊,该写哪句话呢?只有一句(放音乐:《母亲》阎维文)(小声)(课件)
2、生汇报:
师:谁写好了?来,告诉大家你最想对谁说一句什么话?谁来?
生汇报 (尽量从各个方面说出不同话语,老师适时点评)。
(三)、生回忆父母爱的故事。
1、生看照片忆故事。
师:说得多好,你们的这些话语,让老师感受到父母的爱,当然也激发了老师刨根问底的心,究竟为什么你们要说这样的话呢?在这句话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特别的故事呢?再次看着你们手中的照片或者物品,细细回想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吧!再放音乐课件:刘和刚《父亲》
2、生分享父母爱的故事。
师:好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生说自己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从故事中是否感受到父母的爱。
师:一个勇敢的,善于与人分享的孩子,不错,掌声给他。不过老师现在有个假设,要是这位同学就原封不动直接把刚才说的故事写在习作本上,这次习作算是成功的吗?
生:讨论交流。
习作方法具体指导
(一)生看文本,领悟表现父母之爱的表达方法。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故事,这我们只是找到了习作的内容材料,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写来生动感人,表现父母之爱呢?我们还需要一定的习作技法。现在我们就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来探讨这篇父母之爱的习作的好方法。探讨之前,老师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提示:我们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首先我们来翻开语文书六单元的4篇写父母的课文,看看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阅后所得
(三)生汇报交流成果。
(1)、具体的事。
生答:这四篇文章,都是为了突出父母的爱,首先把它在一个真实具体的事情中来写。
师:掌声给他,会学习的孩子,善于从好的文章中吸取好方法。
师:怎样才能写具体?
a、生:写具体除了要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简单写清楚外。一定还要在经过上下功夫,把具体的经过写清楚完整,详细,有的经过还要比较曲折。师:了不起!你把老师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又是一个会积累习作方法的同学。
师:我们来看《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作者把伟大的父爱放在一个怎样具体曲折的故事中呢(师生一起回顾)地震了,父亲冲向学校,看到学校一片废墟,他无比伤心难过 ,——悲痛中,突然想起给儿子的承诺——于是坚定站起来,疾步走到儿子教室,一层楼的左后角用自己的双手挖掘着,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活着,在等着他,——就在挖掘时许多孩子的父母来了,又绝望走了,然而这位父亲坚持着,有的家长、消防队长、警察都劝他回家,他依然没有停止——“儿子在等着我“的念头支撑他挖掘了38小时——最后终于救出儿子。
b、师:就是这样曲折具体清楚完整故事经过然我们读者感受到伟大的父爱。看来曲折具体的故事经过对表现父母的爱非常重要。
(2)、人物细致描写。师:除了要写出具体的故事,同学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生回答:我从这几篇文章中还得到收获,要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生动细致描写来突出父母的爱。师:还有多少同学有这样的收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什么叫人物细致描写?我们来看这段话,大声朗读,边读边想这段话主要对哪些描写来突出父亲?从中体会到什么?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课件)
(a)生齐声朗读。
(b)师:说说这段话主要对哪些描写来突出父亲?(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这段话主要通过父亲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动作描写,体会到父亲看到儿子学校变成一片废墟后极度的悲伤绝望,后又树立救儿子的坚定信念,也看到了父爱。
(c)a、师:确实是这样,老师再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只要有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就能够细致生动突出父亲的形象吗?就是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吗?再看句子(去掉括号里的词语进行比较),一起读。师:去掉后有什么区别?你们自己读读看。生:去掉后,我们只知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简单情况,对父亲的极度悲伤绝望,和坚定信念不能真正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来。师:说得好,细致描写不仅要有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作简单的描写,还要形象细致写出这些人物怎样说的语言、怎样发出的动作、怎样进行心理活动、有怎样细微的神态,写出一种清晰生动的活生生的画面感,给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你描写的人物就细致生动形象了,就能真正突出人物形象了。师:我们再次来读这段话,注意体会红色加点字的作用。
(d)师:进行人物的细致描写要注意什么?生:要围绕你想突出的人物形象特点来写,或者说文章的中心来写。师:对,就是要围绕人物形象,围绕文章中心细致描写,该细则细,该粗则粗。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围绕父母的爱来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下面我们再来读两句细致描写的句子,好好体会,课件
(3)、爱的感悟。师:有了具体的故事,有了对父母爱的形象的细致描写,还要在哪方面下什么功夫呢?
(a)师:你们还记得老师曾告诉过你们的一句话吗?习作就是用自己的笔来写自己的心,自己的情。
师:爱是对等的,爱是可以传递的,当父母把爱传递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生答:不能!我们也该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真情。师:就像开头我们写给父母的那句话一样,要么感激,要么赞美,要么感动,要么理解,要么惭愧等,这就是我们对父母爱的感悟。那根据我们习作的经验,这些爱的感悟要在作文的哪些地方展现最好呢?生:可以在标题、开头、结尾直接写出来,也可以把这种感受融于字里行间。
师:是啊,父母的爱本身就是写一种伟大的情感,当我们饱含深情来写作时,这样你的文章就会真正打动你的读者。
(四)、文章标题。
师:最后,一篇好文章还需有个好的什么?
生:还需要一个好的标题。
师:怎样才算一个好标题?
1、师出示一些标题:如《母亲在左,母爱在右》、《父爱如山》、《慈母情深》、《爸爸梳辫记》、《爸爸,我终于明白了你的爱》…….
2、生欣赏,体会好标题的要求汇报
生:好标题是精简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句最简短的话。它能够让读者看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或者作者的真情实感。
3、师小结: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这双眼睛里包含文章重要的内容、思想、情感。
师:知道这些习作的法宝,下面我们来动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标题、再选取故事经过中的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细节生动细致描写出来。
生写:
生汇报:
师生点评:是否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是否表现父母之爱?
师:听了你们写的标题和故事中细节描写的内容,老师很高兴。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着父母的爱,行走在习作的路上,留下了我们收获的足迹。好,下节课就把我们对父母的爱化作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吧!最后老师送你们几句习作寄语,希望对你们未来的习作之路有帮助。
看屏幕我们一起来朗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真情是习作的灵魂,想象是习作的翅膀,技法是习作的法宝。(课件)下课!
具体故事
父母的爱 细致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
爱的感悟((真情)
架起生活和文本的桥梁
——《父母之爱》习作课后反思
上完《父母之爱》习作讲授课后,回味课堂每一个指导环节的落实、学生每一次真实的指导反馈,阅读接下来学生写下的作品,忐忑的心落地了,教学重点、难点基本攻破了,整个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再反思课前教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课后学生的作品等,对单元习作教学有了更深感悟,归纳为一句话:单元习作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架起自我现实生活与教材文本习作技法的桥梁。
成功之一:多形式让学生走向和父母的生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手来展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表达自己思想,当然《父母的爱》这篇习作更是如此,它的内容、主题思想明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平时学生容易感受到父母的爱,还能明白这种爱就在一个个细小的侧面中。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设计了通过看视频、看照片、说生活中的父母、再到回味父母爱的具体故事这些有效的活动,其中,老师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简单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再用学生自己的眼睛、耳朵、心去寻找,去真切感受父母的爱的画面,让学生从模糊抽象的父母之爱,走向具体清晰的自我的现实父母之爱。然后与老师、同学分享这些爱,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补充,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
成功之二:从文本探寻成功习作之法
小学生习作之法就是从借鉴模仿开始,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本,正是学生探寻习作之法的好去处,模仿借鉴就从这里开始。这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写作技法上的共同点,正是我我们此次习作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是学生这次写好习作最需要的方法。因此第二环节,习作方法指导,我大胆运用此单元的文本,从文本下手,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读文本,赏文本,探文本,合作学习、讨论,与文本 对话,发挥集体智慧,探寻自己习作之法,效果明显,没有老师直白的自我表述,学生自然而然道出:具体的故事,对人物细节描写,写出自己对父母爱的真情感悟。加上师生共同赏读、分析、回原自己父母,习作技法对学生就直观印象深刻,易于接受,学以致用了。当然这三点做到了,此次习作自然就成功了。
成功之三:习作架起了文本和学生生活的桥梁
要让文本的习作技法和父母之爱联系起来,只有靠接下来的学生课堂写作,作品就是检验的标准。当看到课堂实战中,学生写下的别具特色的标题,对父母说一句句真情话语,具体曲折爱的故事,生动细致清晰的细节描写片段,我知道学生真正掌握本次习作的技法,父母之爱的目标达成了,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了,父母之爱更加深沉,更加宽广,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新的审视,多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更多充满真事、真心、真情的学生生活重新拾起。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也是这堂习作课的成功之处。
遗憾之处
因考虑到时间,有些环节显得仓促具体体现
1、文章标题指导单薄,流于形式,参考材料不具体。
2、在对文本习作技法分析引导不够,有的比较生硬。
3、对学生说的故事、写的标题、细节片段应该展示并有针对有效指导。
4、学生对父母爱的感悟参差不齐,有的比较肤浅,多一些引导就可能要好些。
架起生活和文本的桥梁
——《父母之爱》习作课后反思
上完《父母之爱》习作讲授课后,回味课堂每一个指导环节的落实、学生每一次真实的指导反馈,阅读接下来学生写下的作品,忐忑的心落地了,教学重点、难点基本攻破了,整个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再反思课前教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课后学生的作品等,对单元习作教学有了更深感悟,归纳为一句话:单元习作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架起自我现实生活与教材文本习作技法的桥梁。
成功之一:多形式让学生走向和父母的生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手来展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表达自己思想,当然《父母的爱》这篇习作更是如此,它的内容、主题思想明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平时学生容易感受到父母的爱,还能明白这种爱就在一个个细小的侧面中。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设计了通过看视频、看照片、说生活中的父母、再到回味父母爱的具体故事这些有效的活动,其中,老师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简单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再用学生自己的眼睛、耳朵、心去寻找,去真切感受父母的爱的画面,让学生从模糊抽象的父母之爱,走向具体清晰的自我的现实父母之爱。然后与老师、同学分享这些爱,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补充,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
成功之二:从文本探寻成功习作之法
小学生习作之法就是从借鉴模仿开始,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本,正是学生探寻习作之法的好去处,模仿借鉴就从这里开始。这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写作技法上的共同点,正是我我们此次习作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是学生这次写好习作最需要的方法。因此第二环节,习作方法指导,我大胆运用此单元的文本,从文本下手,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读文本,赏文本,探文本,合作学习、讨论,与文本 对话,发挥集体智慧,探寻自己习作之法,效果明显,没有老师直白的自我表述,学生自然而然道出:具体的故事,对人物细节描写,写出自己对父母爱的真情感悟。加上师生共同赏读、分析、回原自己父母,习作技法对学生就直观印象深刻,易于接受,学以致用了。当然这三点做到了,此次习作自然就成功了。
成功之三:习作架起了文本和学生生活的桥梁
要让文本的习作技法和父母之爱联系起来,只有靠接下来的学生课堂写作,作品就是检验的标准。当看到课堂实战中,学生写下的别具特色的标题,对父母说一句句真情话语,具体曲折爱的故事,生动细致清晰的细节描写片段,我知道学生真正掌握本次习作的技法,父母之爱的目标达成了,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了,父母之爱更加深沉,更加宽广,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新的审视,多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更多充满真事、真心、真情的学生生活重新拾起。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也是这堂习作课的成功之处。
遗憾之处
因考虑到时间,有些环节显得仓促具体体现
1、文章标题指导单薄,流于形式,参考材料不具体。
2、在对文本习作技法分析引导不够,有的比较生硬。
3、对学生说的故事、写的标题、细节片段应该展示并有针对有效指导。
4、学生对父母爱的感悟参差不齐,有的比较肤浅,多一些引导就可能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