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两则
自学指导一(8分钟)
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至。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嬉戏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丢下,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你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拉
回头看
我爸爸
就
感到惭愧
《世说新语》两则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无信-------                        暴躁易怒---- --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自学指导二(8分钟)
“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3、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
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
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1、通假字: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通(  否  )
3、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古:约定  
今:日期
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
古:拉
今:引用
古:回头看   
今:照顾
不久
就,然后
当堂训练(8—10分钟)
4、重点语句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那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那人才到。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6、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参考答案: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交流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德,至今流传。
        相信咱同学也知道这样的故事,下面就请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故事。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
       名,地名,物名,职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人名)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
               略成分。
例:去后乃至 去后(友)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
               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  
               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例:去后乃至 
A、才   B、竟然   C、就是
4、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
               通假字。
例:文言实词:
        元方时年七岁             那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信用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拓展阅读
翻 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