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1 *沁园春 长沙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1 *沁园春 长沙

  • 格式:  PPT
  • 大小:  2.44M    53张
  • 时间:  2015-10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53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53页)《沁园春·长沙》ppt课件(53页)《沁园春·长沙》ppt课件(53页)《沁园春·长沙》ppt课件(53页)
沁园春 长沙
立 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名人少年多立志:
岳飞:“精忠报国”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有“人物”(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景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色)、物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这些寄托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也叫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象的鉴赏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品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是构成境的重要因素,是理解意境的先决条件。品意境是指品味诗中事物的“形”与 “神”,品味诗人的“情”与“理”。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把握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意 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是客观景物(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象
沁园春
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标题。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橘子洲头听江亭
橘子洲头看湘江:渔舟唱晚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4.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点:时、地

山上——
层林尽染
江中——
百舸争流
天空——
鹰 击
水底——
鱼 翔
(静)
(动)
(远)
(近)
秋景图
(生机勃勃)
万类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描写
议论
即景抒情 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上阕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生机勃勃,壮阔明丽
 
2.这秋景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 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
革命者的宽阔胸襟和博大情怀
有关“秋”的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衰!
            ——宋玉《悲秋之始》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君不见满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王实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少年壮志)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李煜——细腻含蓄)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沁园春 长沙》意象
以壮景抒豪情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提示:
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
炼 字
万——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击——准确的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
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遍——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形容词和动词

上片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还是描写吗?
一个“怅”字是写“情绪”,什么情绪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什么意思呢?
旧地重游,毛泽东情不自禁回忆起了青年时代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活动的场面。这些与上阙有什么关联?
忆 峥 嵘 岁 月

少年
风华
意气
挥斥
指点
激扬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峥嵘岁月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年龄气质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精神状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战斗行动
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3)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小结
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阙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感受形象
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初步印象?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写法技巧: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上阕:绘美景(景中寄情)
下阕:抒豪情(情中有景)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峥嵘岁月图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
2、


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
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
方法积累
从本首诗中了解几个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
1、意象——画面——意境——情感
2、景和情的关系——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炼字——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涵
(动词 形容词)
鉴赏“六看”——帮你正确理解古诗词
看题目
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型。
看作者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之一。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是正确理解其作品的前提。
看意象
把握意象的特征——形态(色彩),情状(声音、动静等) ,时间或节令,文化
内涵等,分析寓于意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意象的典型意义,是理解鉴赏古诗词作品的关键。
看情感词语
诗中的情感词语,是提示诗歌作品思想情感的关键信息,一定要特别注意。
看注释
注释,或介绍作者及写作时间、写作背景,或解释关键词语,是理解诗词作品的钥匙。
看前人评价
前人评价提示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答题的角度,要引起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