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 烛之武退秦师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4 烛之武退秦师

  • 格式:  PPT
  • 大小:  1.17M    41张
  • 时间:  2015-10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1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1页)《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1页)《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1页)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介绍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简介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简介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关于《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故事背景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

páng
字词注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以:因为。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重要实词例释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有二心。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但是
辞:推辞
犹:
尚且
而:
表顺承
(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2、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约数。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而:表顺承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而:表修饰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来,表目的。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越过。
其:这
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3、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而:表顺承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阙:
侵损,
削减
焉:从哪里
以:表目的,来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之:指秦军。
而:表转折。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之:代郑国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
戍:守卫。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6、敝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敝帚自珍) 
②谦词。(敝人 )
③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例释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⑤舍鱼而取熊掌也
⑥广起,夺而杀尉
(表并列,连词)
(表顺承,连词)
⑦出淤泥而不染

⑧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表转折,连词)
(表递进,连词)
(表修饰,连词)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⑦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⑨屠惧,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⑩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辱之,以激怒其众
介词,依靠
介词,把/用
连词,表目的,来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亡郑
无利,有小害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表面)
(深入)
高妙的劝说艺术
有理——
有利——
有节——
有体——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不卑不亢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结局:晋军亦退师
晋文公——
将其与“子犯”相比,看其一代霸主之气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而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⑤,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⑥,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①叔詹,郑国大夫。 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③离,同“罹”(lí),遭受。 ④靖,安定。 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 ⑥侪(chái):类。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翻译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