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格式:  PPT
  • 大小:  2.08M    49张
  • 时间:  2015-11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学习目标:
掌握新闻的特点。
学会用新闻的形式反映生活。
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广义
消息
通讯
报告文学
狭义
消息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字词解释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
别了,
不列颠尼亚
能力训练: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第一部分(1):
----导语部分。
总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
的殖民统治。
★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探讨:文中有些句子看上去虽然平实,其实其中却蕴含了深厚的感情,非常耐人寻味。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明你所认识的作者的情感。
场面一(2-4):
时间:4:30
地点:港督府。
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
场面二(5--7)
时间:6:15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
场面三(8--9):
时间:子夜时分。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场面四(10):
时间:零点40分
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港督府
资料图片展示
末任港督
彭定康
易帜交接
奥斯维辛
没有
什么新闻
字词
婆娑
嬉笑
噩梦
纳粹
剥光
撰写
步履
焚尸炉
废墟
雏菊花
窒息
祷告
理解标题
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导语(1-3段)
主体(4-15段)
结语(第16段)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无论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可理解为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请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相关资料展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小结:
练习:
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找出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并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导语部分
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等一些事情上,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主体部分
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标题有何含义 ?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神舟上天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