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锦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锦瑟

  • 格式:  PPTX
  • 大小:  1.81M    112张
  • 时间:  2015-11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pptx课件4(112页)
李商隐诗两首
锦 瑟 马 嵬
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
旷世情种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旷世情种李商隐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由于省略了表面和
【深山倾情】
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
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深山倾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深山倾情】
这些回忆前情的诗作。辞藻华丽,音韵悠扬,深情眷念,凄婉动人。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抒写失意的爱情,失意的际遇,对爱情热烈的追求,失意的痛苦,怀春的惆怅与偷情的愉悦,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我们可以相信李商隐和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既缠绵沉痛,又极其真诚的。李商隐的心灵深处永久留下了她的身影,终生难忘。他的一生都在这段回忆中怅惘与悲哀,直到李商隐晚年,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
【深山倾情】
【锦瑟遗情】
《锦瑟》 诗为李商隐自题《李义山诗集》的第一篇。一首《锦瑟》诗,一道千古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莫衷一是。元好问在《论诗绝句》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王渔洋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众说纷纭。通篇追忆往事,反复抒发感情破灭、壮志成灰的无限感慨和遗恨,春宵一刻,轻怜蜜爱;双飞彩凤、血泪相思,其
【锦瑟遗情】
中的爱情、怨恨、惆怅和迷惘,该是怎样的哀恸?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境。  这首诗为李商隐46岁时所作,据说怀恋一个赠予锦瑟的女子。是令狐楚婢女也好,是当时贵人爱姬也罢。正如《玉溪生诗集笺注》说:“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伉俪深情】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亦为之辛酸。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伉俪深情】
李商隐婚后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中,令狐楚及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义山竟做了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婿,所以牛党的人,从此瞧不起义山。令狐说他背恩,更加嫌恶他。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氏夫人去世,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如:
《花·妻死之后作》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伉俪深情】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有一首七夕那天写的《曼倩辞》 
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间。 
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中觑阿环?
  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直到四十五岁,盛年时即郁郁而逝。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一生又为
【伉俪深情】
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
解 题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为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有人也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或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点击听flash
《锦瑟》赏析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起兴、比喻)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典故、传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
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鉴赏要点
一、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 “追忆此情” ,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鉴赏要点
二、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之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典故、传说简释
1、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
典故、传说简释
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3、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返回
典故、传说简释
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返回
李商隐诗两首
马 嵬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鉴赏要点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鉴赏要点
尾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鉴赏要点
烟 雨 迷 蒙
章法结构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
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后感叹: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诗仙”的来历)
蜀道难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现在的蜀道公路
秦塞( sài ) 石栈(zhàn ) 猿猱 (náo )
萦( yíng )岩峦( luán )
抚膺( yīng ) 巉( chán)岩 飞湍( tuān )
吮(shǔn )血 咨嗟( zī jiē) 崔嵬( wéi )
扪参( mén shēn )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1.噫吁戏,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西当太白有鸟道

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猿猱欲度愁攀援

7.青泥何盘盘


多么

沟通相连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越过
1.但见悲鸟号古木

2.雄飞雌从绕林间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连峰去天不盈尺

5.枯松倒挂倚绝壁

6.飞湍瀑流争喧豗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如动词

跟随
使动用法,使……凋谢



急流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所守或匪亲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4.锦城虽云乐

5.侧身西望长咨嗟


同“非”
互文见义
虽然
深深
作者写出了蜀道的哪些特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课文研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五丁开山故事、作用)
一叹高而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2、开辟蜀道的艰难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
万仞深渊,急浪回旋
虚实结合
黄鹤不得过
猿猱愁攀援
反衬、夸张
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
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细节描写
二叹险而可畏
山水险恶
景物凄清
悲鸟号古木,
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探究学习
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主旨句出现了几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多次出现起什么作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三次:开头、中间、结尾
◆复沓(又称反复)的修辞手法
◆一咏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对写作手法的深入探究·第1节
1、时空纵横交错,构成恢弘壮阔的画面,营造氛围。

2、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结合。

3、突出一个重点,进行多角度描绘。
尔来四万八千岁(夸张)/西当太白有鸟道
正面: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侧面
正衬: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反衬: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细节)
以手抚膺坐长叹
第2节
1、情景交融:
选择特定意象传递特定情感信息
畏途 巉岩 绝壁
悲鸟 子规 夜月 空山
古木 枯松
2、动静互补: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直抒胸臆:情感喷薄而出不可遏止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长句)
第3节
1、比拟手法:
形象真切,触目惊心
狼与豺:
叛逆之人,凶残成性
猛虎、长蛇:
凶恶之徒到处横行,险象环生
2、用典:
内涵更为丰厚,昭示鉴戒之意
明用
张载《剑阁铭》:
剑阁峥嵘——狼与豺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暗用:
《楚辞·招魂》:“不可居些”,“归来些”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本诗的艺术特色
1.大胆的夸张
艺术的夸张使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
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
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诗人借助想像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ks5u精品课件
秋 兴 八 首
杜甫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 有《杜工部集》。
他的诗歌全面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
程,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成为那个时期的一
面镜子,所以素有“诗史”之称。
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
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对后代
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们称杜甫的诗是“千古绝唱”,
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
圣”。
杜甫当年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右拾遗贬为华州司
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
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是指杜甫的现实主义杰作和。
“三吏”:
“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他名作:
《春望》、《望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 《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ks5u精品课件
杜 甫 草 堂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1. 课 文 分 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1. 课 文 分 析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ks5u精品课件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回答。该句运用了典故,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而隐去了历史事实,说明汉元帝的昏庸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学以致用: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登高
首联写近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颔联写远景,写出了秋江的气势。
颈联概括了自己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基调沉重,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悲苦情绪。
尾联继续抒写自己的悲苦生活,写出了诗人百感交集的心态,含无限凄凉于言外。
杜甫有什么“艰难苦恨”?
阅读思考
诗人是怎样来体现自己的“艰难苦恨”的?
作客他乡、年老体弱、生活潦倒、不受重用、国家动荡不安
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直接抒情
ks5u精品课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共写了几个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2、重点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鸟飞回”和“猿啸哀”两个细节,简直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ks5u精品课件

云天高旷,西风越刮越紧;
猿哀啼啸,峡口一片悲来。
水里的小洲清清凌凌,
洲上的沙地雪白雪白;
一只孤独的鸥鸟,
在水上盘旋、低徊。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ks5u精品课件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ks5u精品课件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黄叶啊,纷纷落下,
浩浩荡荡的长江啊,滚滚而来。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此联意境。
ks5u精品课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此时处境的字是哪几个?
万里、秋、常、百年、多病、独、登台
ks5u精品课件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万里漂泊,他乡作客,
竟成了我生活的常态;
萧瑟的寒秋令人悲伤,
更增添了羁旅的愁怀。
暮年多病,寂寞如何承受?
再加上今日孤孤零零,独上高台。
ks5u精品课件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苦”在此联作何解释?
非常
2、作者为何事而愁?有何情怀?
国事。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ks5u精品课件
1、颔联与首联同是写景,在选择意象与表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选景少,但富有表现力。集中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
首联工笔,颔联写意。
2、诗人此时面对这一片凄清之色,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但虽凄苦冷落却并不消沉。
整体欣赏: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照应
(点明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
演奏琵琶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魅力)
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