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 寡人之于国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8 寡人之于国也

  • 格式:  PPT
  • 大小:  989K    45张
  • 时间:  2015-11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5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5《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5《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5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
千秋亚圣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子舆
战国
孔孟
亚圣
仁政
民贵君轻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的仁政思想
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5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6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7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男女授受不亲
孟子名言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
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给下列字注音
1、王好战:
hào
2、弃甲曳兵:

3、数罟不入洿池:
cù gǔ

4、衣帛:
5、鸡豚狗彘:
tún
zhì
6、庠序:
xiáng
7、饿莩:
piǎo
Yì bo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途”
(3)直不百步耳 “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毋”
知识点归纳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词类活用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
1、请以战喻 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固定句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2、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 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一词多义
王:1、然而不王者
2、梁惠王曰
1、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ang4 名作动
2、君王wang2 名词
食:1、谷不可胜食也
2、狗彘食人食
1、吃 动词
2、食物 名词
时:1、不违农时
2、无失其时
1、季节 名词
2、机会、时机 名词
以:1、请以战喻
2、可以无饥矣
3、以时入山林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认为 动词
用 介词
凭借 介词
按照 介词
把 介词
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1、比 介词
2、对 介词
3、在 介词
之:1、填然鼓之
2、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
4、申之以孝悌之义
1、音节助词 无义
2、结构助词 主谓间取消
独立性 无义
3、结构助词 的
4、代词 百姓
然:1、河内凶亦然
2、填然鼓之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太后曰:“然”
1、代词 这样
2、助词 地、…的样子
3、连词 然而、但是
4、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 兵也”
1、顺接连词 就、那么
2、转接连词 却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
孟子是怎么回答他的?
“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想一想?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
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第三部分
孟子否定了梁国极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仁政
王道
之始
不违农时
(农)
保护鱼类
(渔)
按时砍伐
(林)
王道
之成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初步
措施
根本
措施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保民
教民
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
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施仁政
除暴虐
天下之民至焉
梳理文脉
1、提出问题:
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
2、转换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3、介入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深入问题: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解决问题: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总结全文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讨论: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1、雄辩有气势
写作特点
2、善用比喻,富于形象
3、结构严谨,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