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11* 师说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11* 师说

  • 格式:  PPT
  • 大小:  1.49M    40张
  • 时间:  2015-11

《师说》ppt课件(40页)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师说》ppt课件(40页)2《师说》ppt课件(40页)2《师说》ppt课件(40页)2
师 说
韩 愈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 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之、其、于”三个文言虚词;
3、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4、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6、掌握作家及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学习目标:
韩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走近作者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走近作者
卢小姐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作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
一天晚饭后, 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说:“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走近作者
(一)作者介绍
韩愈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
柳宗元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二)古 文 运 动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古文运动中的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以复古为名的文风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古 文 运 动
(三)写 作 背 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四)解题
1、课题的含义理解为“说说老师”对不对?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文体特征
(四)解题
2、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句读—读书 或不焉—不能
经传—传道 从师—从容
阿谀 老聃—冉
苌弘—长幼 蟠 —潘
作师说以贻之—怡
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
全文串讲
全文串讲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求学的人
用来……的、
……的凭借
传授。通“授”
懂得
那,指示代词
他,人称代词
本来
知道、懂得
相当于“于”
“以之为师”
学习道理
岂,哪
因此
无论、不分
课文分析
1、归纳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2、本段可以分成几层,请概括大意。

第一层: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无师不能解惑,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三层: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四层:提出从师的原则。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从师学习的风尚
超出
低于

以……为耻
因此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 )其身 ( )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代词,他们
对于
自身,自己
糊涂
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有的人
通“否”。
翻译链接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巫医( )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古代用巫术医术 为人治病的人
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有“如此如此”的意味,此译为“等等”
差不多
阿谀,奉承
不值得提起,看不起。齿,同等对待

第三段
语气助词
翻译链接
课文分析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本段可以分成几层?请分别概括各层的含义。
1、纵比:
2、自比:
3、横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对其子
对其身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全文的观点
解释下列隶书字体的重点字词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固定的老师
不一定
学习,研究
时俗
赞许
赠送
第三段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全文的论点。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先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进一步证明了圣人无常师。圣人尚且无常师,何况众人呢?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第四段以活生生的现实进一步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凡学者,欲出人,必从师。
第三、四段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对比论证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
1、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            
                       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 假 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传授,通“授”

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古义:普通人 今义:很多人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二、古今异义字
所以:靠(他)来......的,用来……
……的原因(或缘由)。
无:无论,不论,连词。
三、词 类 活 用
1、吾从而师之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而耻学于师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不耻相师

6 、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7、位卑则足羞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小学而大遗

10、圣益圣,愚益愚
以……为羞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三、词 类 活 用
四、文 言 句 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4)介宾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标志。
“之”是表被动的标志词。
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特殊句式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才能
高明

疑难问题
糊涂

识别
知道,了解
四、一词多义
四、一词多义
道: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师道也
③道相似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矣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道路、风尚
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或师焉,或不焉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四、一词多义
老师
意动用法
有专门技艺的人
学习
学习
学习
从师
军队
意动用法
五、常见虚词用法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之:
择师而教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吾欲之南海。
蚓无爪牙之利。
五、常见虚词用法
代词,他
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
指示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
宾语前置
助词,不译
动词,往
定语后置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