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2012年(春)七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说明:1.全卷分为A卷和B卷,A卷满分为100分,B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A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其余的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地方。
题
号
A    卷
B    卷
全 卷
总 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18分)
基础知识(共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脑髓 (suì)      花圃 (bǔ )     	骊( lí )歌     		倜傥(tì tǎnɡ)
  B.沮(jǔ)丧      讪(sàn)笑    	菜畦(qí)     		污涩(sè)
  C.嫉(jì)妒      丑陋(lòu)    	蝉蜕(tuì)    		弥(mí)漫  
  D.书塾(shú)     环谒(yè)     	瞬(shùn)息   		收敛(liǎ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祈祷     渲闹     臃肿    人声鼎沸   
B. 懊诲     书塾     默契    来势凶凶
  C.斑斓     崎岖     屏嶂    九曲连环  
D. 澎湃     深邃     彷徨    慷慨淋漓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今晚我要好好地睡一觉,养精蓄锐,好对付明天的考试。
  B. 李凯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他要去竞选班长。”
  C.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D.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当场击毙,终于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狼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暇甚            意:神情
B. 缀行甚远          缀:紧跟
  C. 屠自后断其股      股:屁股 
D. 狼亦黠矣          黠:狡猾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久之,目似瞑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恐前后受其敌                 	屠自后断其股
  D.蒙乃始就学                   	乃悟前狼假寐
6.对这篇文章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他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2分)
得分
评卷人
三、(10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②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③万里赴戎机,                 。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 
④                     ,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2)在王维的《竹里馆》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任选一首默写。(4分)
                 题目                                                                                                                                          
得分
评卷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完成9—13题。(12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9.“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2分)
答:                                                                                                                                                    
10.为什么斯科特五人到达极点时,“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2分)
答:                                                                                                                                                     
11.画横线句子中讲“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3分)
答:                                                                                                                                                                                                                                 
12.文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3分)
答:                                                                                                                                                     
13.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2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五、作文(60分)
14.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意选做一题。
  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提示和要求:请你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⑵告别纯真的童年,跨入艳丽多彩的花季;告别虚伪的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告别亲友,踏上远去的列车;告别家乡,去经历一次陌生的旅行……
告别可以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告别也可以是一段心路历程,一座成长的丰碑。
请将题目《告别               》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讲述你的经历,抒发你的感受。注意,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
                                                                                                                                                                 400
                                                                                                                                                                   500
                                                                                                                                                                   600
     700
800
B卷(共50分)
得分
评卷人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12分)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        )            ②众兄弟既成诵(        ) 
③温公尝言    (        )            ④乃终身不忘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                                                                     
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
得分
评卷人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7.《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在作者(姓名)           笔下,          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礼服;           “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          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3题。(18分)
永远的红丝带
①那时候,学校的教学设备还很简陋,班里刚刚添置了幻灯机,学生和我都很兴奋。上课要放幻灯片时,我常常用一根废弃的扫帚把,在黑板旁边挂着的小银幕上指指点点。班里几个调皮的男生,背后管这根又短又粗的竹棍叫“打狗棒”。有一次,我偶尔听到了,故作严肃地说:“没想到我一介书生,竟然荣登丐帮帮主之位,实在是可喜可贺!”周围的学生听了,先是一愣,随即笑作了一团。
②那天,下课铃响后,我正收拾着讲桌上的东西,准备回办公室,偶一回头,只见黑板左边墙角的那只放幻灯机的柜子上,靠墙斜竖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细棍子。我走近拿起一瞧,是一根光滑的青皮竹棍,心中不禁大喜,高声喊到:“嘿,谁做的好事?这根棍子做教鞭真是再好不过了。”说着,我随手把上面粘着的几圈红丝带扯下来,扔进了旁边的废纸篓里。
③这时,班上有个学生说:“这本来就是送给你的!”我抬起头,愣了一下,忙问:“噢,真的吗?是谁送的?”一时间,教室里唧唧喳喳,闹哄哄一片,似乎没有人能够立即说得清楚。我一时也有些纳闷儿。
④“是阿萍送给您的。”一个学生突然嚷道,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我顺着学生们的目光看去,只见后排那个叫阿萍的清瘦女孩儿,有些不好意思看了我一眼。她的脸上红朴朴的,羞涩地微笑着,向周围的同学看了看,又轻轻地向我点了点头。
⑤这可是个很细心的女孩儿!她心灵手巧,上劳技课的严老师好几次在我面前提起她,夸奖她的劳技作品每次都是班上做得最好的。这时,我突然想到刚才那红丝带……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⑥愣了几秒钟,我把竹棍轻轻放在讲桌上,快步走到废纸篓前,捡出了那些红色的丝带。她一定是用这些丝带在竹棍上绕着粘了一朵花,这可是她最拿手的。记得那次班上搞联欢,布置教室的时候,我曾亲眼看她露了这一手。而我,还没有将竹棍上缠着的东西看清楚,就把它一把扯掉了……我呆呆地看着手中已经断成了好几截的丝带,心中懊悔不已,又轻轻将它放回了废纸篓里。
⑦我站起身来,对着全班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谢谢大家!”又特意转过身,对那个女孩儿说:“谢谢,谢谢你,阿萍!” 阿萍脸上依旧红红的,局促地笑着,轻轻地说:“不用谢,老师。”听到这话,我心里却忍不住想,当我伸手扯下那几圈红色的丝带时,她看在眼里,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哎,我怎么这么粗心!
⑧沮丧地走进办公室里,我抚摩着这根细细的竹棍,心情一时难以平静。抬头透过窗户的玻璃,看着不远处的教室,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又犯了一个错误。我本该把那已经断成了几截的红丝带拿回来,却又……这时,上课的铃声却刺耳地响了。
⑨放学后,学生们都已经离开了学校。我独自一人走进了教室,又来到那个废纸篓前。我低头一看,纸篓里面空空如也。显然,值日的学生已经清理过了。我的心里涌上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⑩第二天上课时,我提前几分钟进了教室,特意走到阿萍面前,当着大家的面,抚摩着那根青青的细细的竹棍,笑着说:“阿萍,你送给老师的这根教鞭,用起来真好!”周围的学生微笑着,那个女孩也露出了甜甜的笑靥,她的脸已不再那么红了。
⑾我走上讲台,轻轻地挥动着青皮竹棍。我心里明白,那条红丝带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它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提醒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灿烂的笑脸,面对这些年轻的心灵。
选自《作文·初中版》
8.从上下文中找出两处与第⑦段画浪线句相照应的语句。(2分)
   ①                                                                                                                                                   
   ②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