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 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5 伤仲永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伤仲永》课堂实录及点评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4-2-28  星期五  晴

    上午到福州十八中听课。

    开课是位十八中年轻女教师。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伤仲永》。其教学环节大略如下:

    一、温故知新

     1、   媒体投影:隶:属于  尝:曾经  异:对    感到诧异   泯然众人矣:(略,未记全, 投影一处,学生即答)

     2、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研析

     1、《伤仲永》中作者“伤”什么?

    师引导,学生意见趋同: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普通人。

    师:哪些地方可见其神童形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哪些字词表现“神童”?

    师点拨引导:忽,即(如把“即”删除可以吗?),立。师随即拓展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故事,强调文言文学习需要咬文嚼字,感受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师小结:由“神童”变成普通人经历了三个阶段:童年——才思敏捷   少年——才能一般  中年——泯然众人。

  2、仲永为什么会由神童变成普通人?

    学生兴致高起,众说不一。有的说是父亲目光短浅,惟利是图,有的说是仲永不学习。邑人的吹捧巴结等等,无一而论。

    师进一步引导:世隶耕,说明什么?农民没有文化,没学习自然就无法看得远(这样分析,有歧视之嫌,不妥!)

  最后得论:受于人者不至也。

3、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一致认同最后一段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得为众人而已耶?

    投影:后天教育很重要。

三、反思拓展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学生答,师投影——现代版方仲永  师感想:方仲永是“不使学”,现在学生是父母“太使学”,并举事例说明。说明拔苗助长的危害。(与主旨不太相关,过多,让人有节外生枝之嫌。)

    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名言或典故。爱迪生事例,郭沫若等。师投影“勤奋”的名言及典故。师水到渠成总结:一个人要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的勤奋相关。

    再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 由方仲永所想到 ”为题,写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因文析意  以读悟道

                               ——兼评《伤仲永》教学

      文言文如何教?怎么教?简而言之,立足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丰富古文学习实践语感;立足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立足学习文章表达的章法,学会表达。并与古人有交流基础。

    具体在教一篇文言文时,还要明确课标要求,明确编者安排的单元意图,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心有大局,教学不慌。《伤仲永》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单元是围绕“成长”这一主题,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编者在单元提示还提醒: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若以此为教学目标,就应该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是第二课时,想来在第一课时已完成。依上文的教学简案,概而言之三点:

    一、因文析意,依意解文。魏老师从文题《伤仲永》中的“伤”入手,问学生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哪些地方可见其神童的形象?学生一番查找讨论后,统一到这三句: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老师进一步提高:具体到哪个字或哪个词能说明神童之“神”?

学生进一步讨论明确了:忽,即,立,学生对这几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在了无声息春风化雨教学生如何更深入理解文言实词。这就符合陈日亮老师所言的“以文解文,以言传言”。

    师进一步拓展“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炼字典故,说明古诗文的炼字技巧,体会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二、以读传情,以读悟道。语文要重视读,文言文更是如此。读准字词,读畅句读,读出情感,读透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我们教师以讲析代替学生的读,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是极其有害的。从这一课而言,教师也重视学生的朗读,可惜的是朗读的方式太单一,一堂课读了四次,却都是全班齐读,或是换成小组读,个人体会情感读,甚至男生读,女生读,形式多样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许会更深入些,透彻些。如,“泯然众人矣”中的“矣”也许包含作者多少无尽的惋惜甚至伤心,这岂不是以文题《伤仲永》中的“伤”呼应吗?还有文章最后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多读几遍,作者用意不讲自知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立足文本,立足学情,重视朗读,以文解文,以言传言,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