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一、第一单元   《伤仲永》
练习一
加点字注音。 
邑人(     )	日扳仲永(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环谒于邑人(      )   泯然众人矣(      )	 
卒之为众人(      )
2.解释加点的字。
①世隶耕(      )	②未尝识书具(      ) ③并自为其名(       )
④指物作诗立就(        )    ⑤稍稍宾客其父(        ) 
⑥或以钱币乞之(       )     ⑦环谒于邑人(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           )
⑨泯然众人矣(        )       ⑩受之于天(        )        
⑾贤于材人远矣(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    
.即书诗四句______(14).收族为意______  
(15).宾客其父______  (16).令作诗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                     
译文: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4).并自为自名。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用原文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7.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8.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练习二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字      ,晚号      ;是
北宋     家、    家和     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
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题目中的“伤”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单元《木兰诗》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1.本文选自_____代		编的		_____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
北方的一首_____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请分别概括出详写与略写的内容,并回答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____________。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按照______顺序,写了			  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四件事。
18.文章第一句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写出了两位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写出了“阿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写出了“小弟”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描写木兰行军速度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边塞军旅生活艰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战争时间长、战斗激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7、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_
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
练习一
1.注音:卿(     )   岂(     )   涉猎(    )   孰(    )   遂(    )
解词:
 权谓吕蒙曰(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孰若孤(    )(      )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       )(           )
 当涂掌事(        )  蒙乃始就学(          )
即更刮目相待(      )  及鲁肃过寻阳(        )(      ) 
 见事之晚(        )
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通       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       义:          
4、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   
5、成语解释:
刮目相待(看):                                                     
吴下阿蒙:                                                          
练习二
1.本文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家、        
家。            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由________
命名,记述了从______到______共______年间的史事。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__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   ________;文末“_________ 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_______是中心人物。   A.孙权  B吕蒙   C.鲁肃
10.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吕蒙“就学”的理由中哪句话有说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写的相互关联的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第四单元   《口技》
练习(一)
1、本文选自《              _______》,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      ____,
字     _ ,    代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会宾客大宴(    )         (2)众妙毕备(    )   
 (3)宾客意少舒(    )         (4)不能名其一处也(    )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7.本文第一句中的“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段与最后一段都写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属______描写,营造出________的气氛。
10.第三段中“微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        (2)既而儿醒(           )
(3)一时齐发(            )        (4)众妙毕备(           )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_  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