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6 猫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6 猫

  • 格式:  PPT
  • 大小:  349K    33张
  • 时间:  2016-02

同类资源

郑振铎《猫》ppt课件(33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郑振铎《猫》ppt课件(33页)郑振铎《猫》ppt课件(33页)

郑振铎
导入
同学们,你们养过猫吗?你们对养猫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写的《猫》吧!
作者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别名: 西谛,郭源新,落雪,ct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永嘉县
出生日期: 1898年12月19日(戊戌年)
逝世日期: 1958年10月17日(戊戌年)
毕业院校: 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代表作品: 《猫》,《我们是少年》
原籍: 福建省长乐县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边听读,边想象一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想一想,作者在三只猫亡失后,对哪只更哀伤?为什么?为什么自此作者家永不养猫了?
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概括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内容。
作者开始坚定的认为是猫在作案,当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非常自责,冤枉了一只小动物,而且最后它还死了,非常内疚。
作者为何而“悲”?
应为自己的主观武断,冤杀了第三只猫,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我深感内疚,自责,悔恨。
第一只猫
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小结第一部分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口寸,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第二只猫
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第三只猫
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
:第—、三句话是—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通过养猫想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佳艺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小结课文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