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17 端午的鸭蛋

  • 格式:  PPT
  • 大小:  896K    25张
  • 时间:  2015-02

《端午的鸭蛋》ppt说课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端午的鸭蛋》ppt说课课件2《端午的鸭蛋》ppt说课课件2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说课课件
说课内容
一、教材及学情
二、目标
三、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说教材及学情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民间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学习这个单元能够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并通过这些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八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学生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指导。
说目标
1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说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突破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我打算采用合作探究法,同学之间讨论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文风。

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乡过节日的风俗,少数民族同学也可以说说本民族的过节习俗。如果让你写文章来介绍你会怎么写。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汪曾祺是如何介绍的。

2、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投影作者简介和字词
汪曾祺
(1920~1997),江苏省高邮市人,学者,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代表作有:
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
散文集:《蒲桥集》等。
生字生词
系百索子jì bǎi suǒ zi 门楣 mén méi

苋菜 xiàn cài 硝药 xiāo yào

籍贯 jí guàn 腌腊 yān là

大襟 dà jīn 车胤 chē yìn
根据下面各句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2、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后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3、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2)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归纳出文章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的鸭蛋,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板书)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3)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和别处一样
高邮独有的
挑鸭蛋 装鸭蛋 挂鸭蛋
吃鸭蛋 玩鸭蛋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孩子们是如何把玩鸭蛋的?
思考: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
设计这几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从而突破重点。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行文闲适自由,语言轻松幽默,趣味盎然,能够雅俗共赏。
闲适自由
汪曾祺的散文风格
选出自己喜欢的文句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回归生活 分享体验
(1)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2)我们新疆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你知道哪些,介绍一下。
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让学生认识到节日的习俗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期盼和祝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设计此环节是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是他们认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