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综合练习

  • 格式:  DOC
  • 大小:  159K    11张
  • 时间:  2016-02

中山市古镇镇2009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基础科目竞赛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中山市古镇镇200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基础科目竞赛
八年级 语文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附加题
总 分


得分








说明:1、全卷满分为100分,90分钟完成。
2、附加题10分,学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超过100分。
第一部分:基础(28分)
古诗文默写。(10分)
(1)俱怀逸兴壮思飞, 。
(2) ,松柏有本性。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使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乡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默写杜牧的《赤壁》一诗:
, ,
, 。
(5)按课文填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晏如也。
2、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4) 其真无马邪(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题。(2分)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fù gài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hēi 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3、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fù gài ( ) yǒu hēi ( )
4、辨别加点词的词性。(3分)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 这个 题目。
( ) ( )( ) ( )( )(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6、下列语段有五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三处加以改正。(3分)
几年前,①在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情况下,②长虹电器厂大幅度率先降价销售,虽然亏了本,但赢得了产销两旺,③经济效益一下子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④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⑤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⑥反过来,死死把住“只赚不赔”的框框,不肯牺牲眼前的小利,弄不好到头来是连血本都会亏掉的。
第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完成7-9题。(6分)
7、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有关母亲的故事,知道很多母亲无私爱儿的感人事迹。请说出你知道的一个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要求:故事真实、连贯,内容集中、鲜明,灵活运用方法、技巧。(2分)



8、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仿照下面语段中的两个划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2分)
没有书,就像天空失去了阳光,鸟儿失去了翅膀。书给予我们的是无形的财富——知识和阅历。在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我们学会了坚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我们增长了智慧;
① ;
② 。
9、2009年5月,南通市开展了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有一位母亲与你探讨引导孩子读书的问题,你为她推荐了一本适宜初中生阅读的名著,并说了你的推荐理由:(2分)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11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含义(2分)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B.当余之从师也 马之千里者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或置酒而招之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不汲汲于富贵
12、本文题目中的“序”,是 名,本文作者是唐代的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 (3分)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
14、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2分)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阅读《藤野先生》语段,回答问题。(9分)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5、(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2分)


16、(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2分)
1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1分)

1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1分)
19、第⑦句的记叙顺序是 。(1分)
2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2分)

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 (5分)
①虽说和母亲同城而居,却很少回家看望母亲。昨天下午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出望外,一定要上街买点好吃的,怎么劝也不行。
②到菜市场需要走一段路,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不很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里的一些生活琐事。人老话多,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爱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哪怕装也要装出个忠实听众的样子才行。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挂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纸厂上班。学校在城西,厂在城东,母亲担心我会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我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匆匆的人流,喧嚣的市声,那一幅母亲图显得何其平淡,却又何其伟大。
⑥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巳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捋头发一样一捋散,但永远也捋不去的是她爱子的情肠。而她的儿子,却对她日渐淡漠,即使几月半载回来看她,也是出于一种义务,为了不让别人指责自己忘恩负义,这不只是缺乏诚意,更带着私心。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母亲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失望、闪过疑惑、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21、第①自然段中母亲“喜出望外”的原因是什么?第⑦段中母亲的眼里为什么会“闪过惊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④自然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3、文章第⑥自然段中写了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唯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碗馄饨(7分)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2分)

25、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 (2分)
       

26、第⑥段为什么独句成段? (1分)
              
27、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选文第⑨段的理解。(2分)




第四部分:作文(40分)
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路。”因为年轻,我们总是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我们碰壁。摔跟头,一路磕磕绊绊,走过许多弯路。有的弯路曲径通幽,让我们发现别样的风景;有的弯路漆黑一片,只能让人摸索到悔恨与痛苦;有的弯路看似花团锦簇,盛开的却是红罂粟;有的弯路荆棘密布,却能练就我们的钢筋铁骨……正是这些弯路,让我们一点点收获人生的智慧,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坦途。请以“弯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少于500字
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附加题(10分)
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若听茶声然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