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综合练习

  • 格式:  DOC
  • 大小:  61K    8张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古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C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3、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4、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5、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
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8、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9、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0、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2)哲理: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1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写了什么内容?“惶恐滩”和“零丁洋”指什么?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和“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尾联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苏武执汉节牧羊19年不变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石灰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 李清照《乌江》)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6、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之景,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行路难》(其一)
诗歌略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引用“姜尚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对从政仍然有所期待,也是用他人的事例来增强自己会被重用的信心。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人们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你联系诗人的思想感情,说说人们喜爱它的原因。
诗人以高昂乐观的调子,唱出了人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纵有艰难险阻,也要不懈追求,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略
用原诗句回答。
⑴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威力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⑵运用景物描写,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作者愁惨暗淡的心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⑶最能体现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诗人甘愿为他人献身的崇高、无私奉献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建了几件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自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诗人悲凉凄惨的生活。
4、对“归来依仗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请从诗中找出一处抒情的诗句,并分析其蕴涵的情感。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身处逆境时还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歌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请说说它妙在何处?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
2、“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暖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的表达效果。
内容: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愁”字隐约对离别作了暗示。结构:起过渡作用,由写景过渡到送别。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
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奇寒。
请从写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十分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
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人生是要讲求奉献的,正如龚自珍所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用上
这两句话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
示例:我最敬佩周恩来总理,他大公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就是周总理奉献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