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
    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4、齐读第1自然段。
   5、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         深秀,                。           山行                。 
峰回路转:回,           。     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6、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7、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
  1、齐读第2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4、概括段意。
                                                                       
  探究质疑
1、齐读第3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4、概括段意。
                                                                       
  精读品析
   1、齐读第4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4、概括段意。
                                                                       
拓展延伸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而
  表并列(                            )    表承接(                            )
  表修饰(                            )     表转折(                            )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