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5 敬业与乐业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5 敬业与乐业

  • 格式:  PPT
  • 大小:  674K    63张
  • 时间:  2015-02

《敬业与乐业》ppt(63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敬业与乐业》ppt(63页)《敬业与乐业》ppt(63页)《敬业与乐业》ppt(63页)《敬业与乐业》ppt(63页)
敬业与乐业
归纳
阅读1
感知
扩展
阅读2
作者
阅读3
你在历史课本上见过这张照片吗?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
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计148 卷。
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
议论文

论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
但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
敬业
乐业
阅读“有业” 附带阅读第一自然段
正确朗读 解释词语: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 《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成书于西汉,大半采自先秦儒家著作
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春秋时期道家的代表著作
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断,截取。章,篇章。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是:
敬业乐业

“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
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断章取义”是用的原意吗? (是褒义词吗?)
原是贬义词,指引用文章或谈话,只孤立截取其中合乎自己意图的一段或一句,不同原意,不顾全文 。
提示:课文对这个成语的注释中没有加红色的部分。
作者说的“敬业”与“乐业”,与其原意没有什么不同,并非断章取义。说自己“断章取义”,是风趣和自谦而已。
朗读 解释词语: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主要的着眼处
道理极容易明白
转折关系。它强调后面的意思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但”和“所以”各表示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表示后面是“果”
第二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引出“有业之必要”。
起过渡作用。
过渡自然 似行云流水
朗读 解释词语: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 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即使
朗读 解释词语: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唐代高僧
言行一致
引用孔子的话和讲百丈禅师的故事,是想论证什么道理?
作者: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归纳:论证“有业”之必要。
说明“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引用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儒门”“佛门”的话分别指:
儒门: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佛门: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大声朗读
朗读 注音: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蛀米虫”和“盗贼”是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暗喻)。
shè
饶恕
为什么要运用比喻,把“没有职业的懒人”称为为“蛀米虫”和“盗贼” ? 不用比喻,而说“没有职业的懒人都是不劳而获者”,不也可以吗?
运用比喻,一是生动形象,二是感染力强,更能突出其“不劳而获” 的特点,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
不用比喻,表达效果要差好多。
小 结 “有业之必要”的3个主要论据是:
孔子的两段言论;
百丈禅师的故事;
作者自己讲的道理: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有业之必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引证(引用孔子言论)。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即讲百丈禅师的故事)。
反面论证(不是讲“有业”有什么好处,而是讲“无业”有什么坏处):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
阅读“敬业”
第6、7自然段依次论证了哪些问题?
什么叫做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怎样才是敬业。
3W原则:什么、为什么、怎样。
什么叫做“敬业”?作者怎样论述?
引用朱熹的话:“主一无适便是敬”;
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归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直捷”和“直接”一样吗?
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意思范围较宽 泛。与“间接”相对。
直捷:直截了当,似乎比“直接”更“直接”。也写作“直截”。意思范围较窄,只与动作行为相关。也没有与“间接”相对的意思。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消化面包的机器”是什么意思?
不劳而获的人;
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废物。
那为什么不如此说而用“机器”之喻?
幽默、风趣, 有讽刺意味。
怎样才算敬业?作者的意见是: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这样,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朗读、正音:
gōulóu
鸡胸驼背
tiáo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朗读、解释词语:
捕蝉
对老人的尊称
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吾惟知蜩翼
的倒装
gōulóu
鸡胸驼背
tiáo

《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是怎么一回事?说明什么道理?
故事见《庄子·达生》。大意说一个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废,但用竹竿粘蝉,百发百中。孔子问他有为什么,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用心专一,心无旁骛,就可以达到目的。
朗读、解释词语:
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xièdú
轻慢,不敬
曾国藩,晚清军政重臣,清王朝封毅勇侯,谥文正
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引用曾国藩、庄子、孔子的话,都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要敬业。
要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归纳: “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证
道理论证
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举例论证
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当木匠做桌子和当政治家建共和国……
论证“敬业”,有无运用“反面论证”?
劳作便是功德( 正),不劳作便是罪恶(反)。
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不敬业的害处,反)
阅读“乐业”
第7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第二要乐业。

这段的分论点是:
要乐业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 为求语句简洁,删除加红色的词语,改为“今日,我讲,诸君听”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今日大热天气”,是作者结合演讲时的情境,随机加入的与听众现场交流的内容,这样显得亲切自然,讲演效果也好。
“喊破喉咙”“扯直耳朵”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有感染力,突出了“我们好苦”。
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 这句作如下改动可以吗?为什么? 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也是一样在淘神费力,也一样是苦。
不可。
原文是反问句,语气更肯定。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会打算盘的人”是什么人?
有头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
不是会珠算的人。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删除加红色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原文不但语言通俗,如话家常,而且有强调作用。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加红色的词语不可删除,因为:
删除后不生动不形象。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作者列举了4条理由。这4条理由和这句话是什么关系?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或: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道理论证。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请解释孔子这两句话。
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
他这个人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乐业”一节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4条理由)
反面论证(天下的第一等、第二等苦人)
引证(孔子的两句话)
归纳 复习
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敬业;
乐业。
或:有业、敬业、乐业。
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本文用了许多经典名句,请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再化为“身内之物”。
敬业乐群。 《礼记》
安其居,乐其业。 《老子》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百丈禅师)
大声朗读
续:经典名句
6.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
7.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
8.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国藩)
9.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10.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孔子)
大声朗读
引用这些经典名句,起什么作用?
使文章精练、典雅;
增强说服力,因为经典名句是世人公认的真理。
读一读,写一写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惟其如此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强聒不舍
扩展 迁移
小试身手:仿写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
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例:“有业之必要”的理由:
可以谋生,使自己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
使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
使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
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事业上的小小成功,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例: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因为找到“镭”,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在枯燥的数学世界里驰骋,稿纸装了几麻袋,终于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
……
发现频道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
评析质疑 辩证人生
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但也有人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讨论:哪一个说得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
作者这样说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脚踏实地、勤恳敬业,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
从现实生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
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各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
参考答案 2 :
职业分工即使没有“贵贱”之分,却也有“高下”之别。下层百姓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严,有时还要饱受欺凌。拉黄包车与当大总统,生活判若天壤。让下层百姓“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不平等秩序之嫌。
一支部队,元帅只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都怀揣元帅梦,不安心做士兵,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而不成,人生岂不尽是失败?
参考答案3:
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
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
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阅读:《庄子》“佝偻承蜩”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 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去楚国,经过一片树林,见一位驼背老人手持竹竿粘那树上的蝉,百粘百中,仿佛是在拾取。孔子赞叹:“丈人技巧真高,莫非你有什么诀窍吗?”驼背老人回答:“有诀窍。五、六月间,我将两个弹丸摞在一起练手,如果不落下,那么粘蝉失误只有几分之一;摞三个而不落下,失误只有十分之一;摞五个而不落下,就会像从树上拾取一样。我的身体练得像是树干,手臂像是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但我的心目中只有蝉翼。我凝神不动,不用天地万物换取我的蝉翼,凭什么会做不到呢?” 孔子扭头对弟子们说:“用心专一,就能通神。大概就是指驼背老人而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