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6 鸿门宴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6 鸿门宴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项羽之死探究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项羽之死探究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连夜溃围而去,在乌江岸边自刎。看到这里,不免产生疑问,项羽为何拒渡?又为何自刎呢?    
    项羽曾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可以说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拒渡、自刎的。可是他从垓下突围,渡过淮河,到达东城,其目的就是“欲东渡乌江”。他的行动和言语明显是相互矛盾的,看来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有人认为是项羽舍不得部下,因为当时只有乌江亭长的一条小船,项羽东城快战后还有二十六名属者,不能一次全部渡过。可是项羽在垓下被围的时候,尚有几万人马,他只率领八百余人突围,舍弃了大部队;渡过淮河的时候还有一百余人,又舍弃了大部分;到东城时,仅有二十八骑,再一次舍弃了三分之二还多。他拒渡乌江,但把乌骓马赠给亭长,让亭长载马渡乌江。那条小船既然可以载一匹战马渡江,至少可以载十余人渡江的吧。结合他们从前人数的变化,应该先渡十余人过去的。项羽舍不得部下一说也有失偏颇。
    有人受霸王别姬悲歌慷慨、缠绵悱恻场面的影响,觉得项羽是一位多情爱神,据此认为他乌江自刎是为了留在乌江这边陪伴虞姬。如果他真想陪伴虞姬的话,为什么不在垓下和虞姬一块自刎呢?这种观点有自欺欺人之嫌。
    有人觉得是项羽厌倦了战争,不想再看到杀戮,所以他把宝马赠给亭长,把头颅赠给故人,把天下赠给刘邦。可他在东城快战的时候,他不仅斩汉一都尉,还“杀死数十百人”,“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在乌江自刎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甚至在他自刎后,“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还变相杀死了汉军数十人。
    有人认为项羽爱面子,因为吃了败仗才自刎的。东城快战时他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虽然只有二十八骑,他还特别自信地排兵布阵,自认为“非战之罪也”。他打心底就没有觉得打了败仗,又怎么会因此自刎呢?
    有人总结说是因为项羽的心已死。刘邦一次次背信弃义,伤透了他的心;乌江亭长撑着船走了,带走了他最爱的乌骓马,也带走了他生的希望;虞姬死了,得了天下又如何?项羽除了自刎,还能怎么做?活着对他是一种耻辱,一种折磨。
    以上种种理由都没能解答我的困惑。我是比较喜欢项羽的,阅读《项羽本纪》的时候,可以体会到项羽的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从字里行间也能够体会到司马迁对项羽的喜爱,因为霸王别姬时的多情,东城快战时的豪气,乌江自刎时的从容都是通过司马迁的笔端告诉我们的。看到项羽被“五马分尸”时能深切的感悟到司马迁心中撕心裂肺的痛。
    感性思考不助于解决疑问。项羽在垓下时已经“兵罢食尽”,从垓下长途奔袭至乌江,更应该人困马乏,在这种情况下还杀死了“汉军数百人”,他自己“亦被十余创”。当时可是殊死搏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十余处创伤应该都比较严重,项羽不奄奄一息,至少精疲力尽。汉军追兵为了封王封侯,都想致项羽于死地,我感觉项羽直接战死沙场,这也符合他的战神形象。但被人活生生“五马分尸”,太过残忍,凭司马迁对项羽的喜爱,可能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让项羽死的体面些,同时也能表现出他从容,重情重义的一面。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特别用心写就的,“垓下之战”等章节文学性更强。而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允许合理的虚构,所以说无论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悲歌慷慨,还是“田父绐曰,乃陷泽中”的生死一线;无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仰天慨叹,还是“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英雄余威;无论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知耻之责,还是“自刎而死,五马分尸”的惨烈场景都是为塑造这位悲剧英雄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