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格式:  DOC
  • 大小:  88K    10张
  • 时间:  2016-0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学案作者:齐鲁人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四、八两段;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桃花扇》原文,激发学生想像,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无限崇敬之情。
本文运用风趣而带情感的语言来刻画梁任公的个性,我们要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2-1988),著名现代作家、理论批评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1923年8月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后转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经常发表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此书和后来的《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自的风格。梁实秋是新月社主要成员。
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实秋1987年11月3日在台湾去世,享年85岁。
解题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识记要点
  梁实秋,现代作家,理论批评家、翻译家。有小品论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叱咤(zhà) 屏(bǐng)息
2、字形
迥乎不同 渡河
3、字义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叫博闻强记(zhì)。
字词巩固
①多音字
屏  bǐng息
    Píng风
 叱咤(zhà) 
 咤(chà)异
②形近字
 欢度佳节
 渡过难关
 炯炯有神
 迥乎不同

[教材优化全析]


一、 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写自己有幸听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给自己留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
第二部分(第2~9段),具体叙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第2段,从梁任公先生的讲演稿说起,突出其书法的秀丽、美观。但读其文和听其演讲相比,那趣味却相差太远,从而强调梁任公先生演讲的魅力。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第3段:勾勒梁任公先生的肖像:短小精悍、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第4段:写梁任公先生的开场白和声音,开场白简短而独特,只有两句话却表现了先生的谦虚和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第5、6、7段,写梁任公先生讲演生动有趣、旁征博引、内容丰富。《箜篌引》一首古诗任先生一讲,“活画出一出悲剧”,以至于20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情感涌动。第7段中所描述的先生的“博闻强记”更令人敬服。“用手指敲秃头”的动作生动形象,读后使人倍感亲切,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先生由衷的爱戴。
第8段,写先生的演讲感情充沛。本段主要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描写先生的形象。或喜或叹、或哭或笑,手舞足蹈。这演讲到紧张处真成了“表演”。梁任公先生是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又是“热心肠”的性情中人!
第9段,写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感染力的影响力――不少人由于受到感动,从而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记述这次演讲的原因,高度评价梁任公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综观全文,文章开篇介绍梁任公,结尾评论梁任公,中间按梁任公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并穿插个人的感受和评论。通篇着眼于梁任公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他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结构网络
一、介绍梁任公先生,指出青年学子景仰他,主要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
二、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梁任公先生的讲演。
 
用衬托手法,突出演讲的魅力。
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流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简洁,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讲古诗《箜篌引》→感人至深
   
神态→生动丰富
动作→手舞足蹈
 
讲演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有学问、
评价梁任公 有文采
      热心肠
开篇→介绍梁任公
中间→叙述梁任公 学者、真性情
结尾→评论梁任公

二、写作技巧
1、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
第三段作者用极其简省的笔墨勾勒出梁任公先生的外貌。从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键,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四个方面刻画出梁任公先生的精明强干和潇洒气度。
第四段中当写到梁任公先生“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时,有一个细节“眼光向下面一扫”,“扫”这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极其生动,表现了梁任公先生目光的敏锐、思想的深刻和睿智。梁任公先生的开场白更有特色,只有两句话:“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一句表现了梁任公的谦逊;而“可是也有一点喽!”又写出了他“腹有诗书”的大学者的自负。
第八段的描写最为精彩。文中写到:“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当他讲“桃花扇》“痛哭流涕”,而当他讲到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手舞足蹈,或喜或叹,或哭或笑,这些真切地刻画出梁任公先生自由洒脱的性情中人形象。
技巧拾零
如何品味散文的艺术特色?
风格的品味(二)
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作品经常重复出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一个散文作家的风格,会从他的构思、题材、主题、结构、语言等等方面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跟别人不同的总体特色。鉴赏散文的风格之美,既可以把单篇文章放入作家的全部作品中去考察,将众多的篇章联系起来品味;也可以把某个作家的散文同别的作家的作品相比较,这样联系比较,风格的特点就容易把握了。

三、体裁知识
  散文的写作(四)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二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美文赏析
    小 声 些!
         梁实秋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喉咙之大,在全世界,可称首屈一指。无论是开会发言,客座谈话,商店交易,或其他公众的地方,说话的声音时常是尖而且锐,声量是洪而且宽,耳膜脆弱一点的人,往往觉得支持不住。我们的华侨在外国,谈起话来,时常被外国人称做“吵闹的勾当”,我以为是良有以也。
在你好梦正浓的时候,府上后门便发一声长吼,接着便是竹帚和木桶的声音。那一声长吼是从人喉咙里发出来的,然而这喉咙就不小,在外国就是做一个竞争选举时的演说员,也绰绰有余。
挑着担子的小贩,走进弄堂,扯开嗓子连叫带唱的喊一顿,我时常想像着他的面红筋突的样子。假如弄里有出天花的老太太,经他这一喊,就许一惊而绝。坐在影戏院里,似乎大家都可以免开尊口了,然而也不尽然,你背后就许有两位太太叽叽咕咕的谈论影片里的悲欢离合,你越不爱听,她的声音越高。在火车里,在轮船里,听听那滔滔不断的谈话的声音,真足以令人后悔生了两只耳朵。
喉咙稍微大一点,不算丑事。且正可以表示我们的一点国民性─—豪爽,直率,堂皇。不过有时为耳部卫生起见,希望这一点国民性不必十分的表现出来。
朋友们,小声些!
  

[教材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中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1、“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对“表演”一词的理解准确的一项()
 A、先生的讲演跟“表演”一样热闹。
 B、先生学识渊博,对“表演”的技巧也驾轻就熟。
 C、先生的冲突,表情丰富,感情真挚充沛,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D、先生擅长用“表演”的方式讲演,以便煽情。
解析:这一句是本文的中心句,以下几句都是对它的具体印证。所以联系前后文可知对本句中的“表演”一词理解最准确的应是C项。
答案:C
2、对上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段文字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B、此段文字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展现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无穷魅力。
C、此段写先生演讲时,或喜或叹、或哭或笑,这不利于表现梁任公先生的学者风范。
D、此段文字通过刻画梁任公先生的神态、动作表现他讲演的生动、感人,更写出先生是位“有热心肠”的性情中人。
解析:从描写方法看,本段文字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而未涉及语言描写;从表达的方式看,本段有叙述,有描写,但没有抒情;从思想内容上看,本段文字通过对先生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其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有热心肠”的学者,而这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更是作者景仰先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D
思路点拨
 1、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问题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务必要把词语放在文中,紧密联系语境来理解。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辨识判断;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树立语境意识。

[研讨与练习释疑]
解题规律

一、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从身材、穿着、气质、眼神等几方面勾勒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精明强干,自由潇洒,沉稳睿智。
2、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下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有思想,有个性,谦逊而又无比自信。
3、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博闻强识,严谨认真的老学者风范。“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形象生动,亲切自然。
4、A、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C、他掏出手帕拭泪。
D、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先生情感丰富,或哭或笑,不能自已,真肪乃有“热心肠”的性情中人,懂人情,有人格的大学者!
二、本文以一千字的篇幅,生动而又饱含情感地记述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的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成功刻画了一位学术界的风云人物,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文章的好坏,不能以篇幅的长短论,关键是看文章是否言之有物。在这个标准下,需长则长,需短则短。
  读书,学会圈点、旁注,有利于参透文句、文段甚至文章的思想,深刻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写作技巧的把握。
 
 
 
 
 
 
 
 
 
 
 
二、根据自己的认识谈看法,合乎情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知识应用自测]
答题向导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宏亮高亢 引吭高歌 沆瀣一气
B、叱咤风云 惊诧不已 姹紫嫣红
C、屏息凝神 摈除陋习 摒绝妄念
D、春风骀荡 百战不殆 消极怠工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短小精悍 拭目以待 迥乎不同
B文彩焕然 博闻强记 黄沙弥漫
C共度难关 酣畅淋漓 月色苍茫
D戊戌变法 苍海桑田 出奇制胜
3、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听他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C、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D、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1、   本题考查我们对字音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的字音;其次,在读中培养音感。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字形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因义辩形。
 
 
 
3、本题是对标点符号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各种标点的基本用法,另外要善于结合语境来分析,从而能够准确辨别正误,合理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4、填空:文中划线句子是个复句,是一个__关系的复句,第一层应在“___”之前划分,第二层应在“___”之前划分。
5、“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段话用____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
6、综观全段,“青年学子”(包括作者)只所以对梁任公先生无限景仰,是因为()
A、先生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先生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C、先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D、先生的学术成就高。
4、5两题是对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辨明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6、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段意义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理清文脉,要善于抓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括句等关键性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旬一带康巴藏民称它香巴拉。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意。
人们通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做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理想,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理想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上桃源还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美丽,"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了,什么时候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词义应该发生变化,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它译做世上桃源。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丽江。
B.洛克是为了"把灵魂融入这方水土"而来到丽江的。
C.对"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
D.本文认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确又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
E.香格里拉在汉语中的意思并非是"世外桃源"。
8、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篇散文中,⑴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⑵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答: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要把各选项放入原文中对照,认真分析比较,以确定对错。
 
 
 
8、本题考查我们对抽象内容的阐释。抽象内容都建立在具体论说的基础上。遇到抽象内容,可先找出与之相关的提问区间,以它为中心前后搜索,选择出关键信息,整合答案。
 
 
9、本题考查我们对抽象内容的阐释能力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注意联系前后文确定关键信息,然后按要求归纳出答案。
 
10、本题主要考查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确定信息筛选的区域。

应用自测解析

1、D(A组中加点字分别为kàng、háng、hàng;B项分别读zhà、chà、chà;C项分别读bǐng、 bìn、 bìng;D项均读dài。)
2、A(B彩-采;C度-渡;D苍-沧)
3、D(“走进……人物”“穿着……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它们是并列的分句,所以它们之间 应该用“逗号”。)
4、因果 倒不是(这一复句的主要意思在于解说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的原因,从整体看来应为因果关系的复句,这样第一层也便显而易见。解释原因的有三个分句,先用两上否定性分句,后用一个肯定性文句,所以第二层应划在“实在”之前。)
5、对比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