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名著导读

  • 格式:  DOC
  • 大小:  60K    5张
  • 时间:  2016-02

《论语·学而篇第一》精编高考题型实战演练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论语·学而篇第一》精编高考题型实战演练

班级 号数 姓名 成绩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1章)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B.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第16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第30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卫灵公》第1章)
答: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第2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第4章)
【注释】1.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 ti )相同,即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孝。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一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孝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的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5章)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事而信”,即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物,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上面的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求,跟上面语段思想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卷。”
答: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第6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7章)
【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人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和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12章)
【注释】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就突出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小大由之”是“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所以事事都要讲和谐。
C.从语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到,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2009年福建省质检)(6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14章)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是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更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第16章)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的思想的理解。(3分)
答:

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诗》云:‘如此切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问》第15章)
1.下列各项是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5章)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
答: 

《论语·学而篇第一》精编高考题型实战演练答案
一、1.C。  2.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思想。孔子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提出以学习为乐事、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
二、1.C. 2.儒家认为人们能够在家中队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面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
三、1.A(信,不是指信任老百姓,而是指恪守信用。) 2.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带头(先之)、勤勉(劳之),办事不懈怠。相同的地方就要做事勤勉认真,即“敬事”和“劳之”“无倦”。
四、1.D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念,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么有学问,他的学问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观念。
五、1. B (“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权责,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只有“和而不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六、(2009年福建质检卷)1.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该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了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在这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七.1.C。(不反对这种人。)     2.例:人要努力改变贫穷状态,追求富贵无可非议,但须取之有道。(言之成理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