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1 荷塘月色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荷塘月色》教案13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  辨认“蓊蓊郁郁”、“丰姿”、“袅娜”、“脉脉”、“棹”的读音、意义。

2、  了解朱自清的身份、作品,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3、  通过朗读、背诵4-6段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品位散文语言。

4、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其作者是——

生:周敦颐

师:对,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另有《你我》、《欧游杂记》等,1948年,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动人,如《背影》,另有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则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意,如《春》、《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介绍】

文章末尾注明了写作时间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塔中。但他毕竟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而不能安于这种“超然”。此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课文分析】

一、文章层次划分及情感历程

师:现在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作者的行踪,根据行踪划分段

落。


1-3:夜赏的缘由

 
                     静夜出门﹙以静反衬不静﹚

                     幽僻小径﹙由不静过渡到宁静﹚

                     独抒心曲﹙超脱现实,寻找宁静﹚


4-6荷塘月色

 

宁静

 
                  月下荷塘 → 柔美恬静

                  塘上月色 → 素淡朦胧

                  荷塘四周 → 蝉声蛙声 → 打破宁静

7-10联想江南,回归现实﹙超脱现实而不可得的苦闷﹚

师:刚才在给大家介绍的写作背景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在挣扎,所以课文开始用了一个什么句子?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既然不宁静,所以作者就想怎么样?

生:求得宁静。

师:哪一句话体现出来?

生: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师:那么,作者求得宁静了吗?哪句话体现出来?

生:得到了,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师:作者求得了宁静,但他就一直永远地宁静下去,永远地“超然”了吗?

生:没有。

师:哪一句话表明了这种宁静是暂时的?

生: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师:所以,本文的情感历程是——不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求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 得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 出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二、分析4-6段

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哪一部分写了荷塘月色﹙4、5、6﹚。请同学们把这三段齐读一

遍,分别给这三段命名,然后再细细地品味朱自清先生给我们描绘的美景。

生: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景色。

师:我们先分析第四段,请同学们看前面的图画,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塘。然后我们看一下作者怎么写月色下的荷塘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荷塘的美景?

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1、大家看一下,作者怎么描写荷叶的,是哪两句?﹙一二句﹚“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什么﹙形状﹚,那么“田田”写出了荷塘的什么﹙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了什么手法﹙比喻﹚,为什么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相似,而且有动态美。可以想象,威风吹拂下,荷叶轻摇,就像无数美丽的舞女在翩翩起舞,在水面画出无数的绿色圆圈﹚

2、接下来写荷花,请同学们看一下,①哪些句子写了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地,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③哪两个词可看出用了拟人﹙“袅娜”“羞涩” ﹚④这两个词描绘出荷花什么特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这里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充满柔情的样子。“羞涩”本是写女子神情,现在用来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以生命力荷感情﹚⑤又把荷花比喻成什么﹙“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⑥这三个连用的比喻即博喻分别描绘出荷花的什么﹙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荷花倾注了满腔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

3、接下来写荷香,①哪些句子写了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感,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沟通起来﹚③为什么把荷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将嗅觉与听觉打通,荷花的香气很清淡,若有若无,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也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二者有相似之处。这样写既体现出荷香的清淡缥缈,沁人心脾,又烘托出气氛的优雅、宁静﹚

4 荷波——叶子本是……更见风致了①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荷波﹙拟人﹚②文中哪两处可以体现出用了拟人,这两处的拟人分别写出了什么特征。“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荷叶富有生气的风姿。“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同学们看注释,“脉脉”本指什么意思?这里用来写流水。叶子紧挨,是否可以看到叶子底下的流水?不能。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了叶子下的水脉脉含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大家再把第四段齐读一遍,感受一下作者的月下荷塘图。在这段中,我们学习了三种修辞手法:

A 通感: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B 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例如,今天讲的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希望同学们竖起耳朵听﹚,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不仅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效果。

C 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这些词除了精确表情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内容

 

写景:形象生动、细致逼真

 

写情:精确表情达意、感情深刻

 
 

 


叠音词


:节奏感、韵律感、音乐美、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形式

 
双声叠韵词

 

师:在这一部分,我们完成了“月下荷塘图”,由此,我想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者有何异同?

诗:写夏天红日出升时的荷花,他的画面是万绿丛中几点红,色彩比较艳丽。朱:色彩淡雅,有种朦胧的美,这说明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清新、淡雅、充满诗意。

师:我们画完了《月下荷塘》,该画《荷塘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作者叶子、荷花、树写出了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缥缈。

师: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用了哪些动词呢?用这些动词好在哪里呢?

泻——一个字由上而下,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原来静止的月色有了动感。

浮——浮字让我们想象出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以动景写静景。

洗——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树影原本是偶然地印在荷叶上的,一个“画”就把偶然变成了“人为”的动作,彷佛用无形的手在展现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真和美。

师:这一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了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组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这篇课文我们就主要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其他部分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