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6* 逍遥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6* 逍遥游

  • 格式:  PPT
  • 大小:  295K    38张
  • 时间:  2016-02

《逍遥游》ppt课件26(38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逍遥游》ppt课件26(38页)《逍遥游》ppt课件26(38页)《逍遥游》ppt课件26(38页)
逍遥游
一、字音(红色字)
北冥 鲲 抟扶摇 坳堂 夭阏 蜩 学鸠 決起而飞 抢榆枋 宿舂粮 晦朔 蟪蛄 大椿 斥鴳 蓬蒿 数数然
泠然
二、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
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
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
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闻一多
三、解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一层(第1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北冥有鱼 其翼若垂天之云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怒而飞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其名曰鲲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怒而飞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5.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⑦。
问1:作者如何写鲲、鹏的?

运用夸张,写鲲鹏极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问2:这样写鲲、鹏的出现,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鲲鹏出现,神奇壮美,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问3:请概括第1段的内容。

写鲲鹏之大。
第二层(第2-3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而后乃今培风
2.指出红色字词类活用并解释。
而后乃今将图南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志怪者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风斯在下矣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置杯焉则胶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6.翻译。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问1:第二段为何要引述《齐谐》的记载?

引述《齐谐》的记载,一是进一步渲染鹏之大,二是为了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

问2:大鹏南飞,野马、尘埃飘动依靠什么?

大鹏:扶摇(旋风,强大的风力)
野马、尘埃:生物气息相吹

问3:第三段,作者用了哪两个比喻,要论证什么?

水积不厚,大舟无力;杯水胶地。
说明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南飞,这就是它的依靠(“有所待”)。

问4:请概括第2、3段的内容。

写鹏鸟南飞“有所待”。

问5:大鹏达到了“逍遥”(自由)吗?
第三层(第4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三餐而反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我決起而飞 抢榆枋,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适莽苍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決起而飞 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 之二虫又何知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7.翻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问1:蜩与学鸠为何讥笑大鹏?

认为自己很“逍遥”(自由)。“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问2:蜩与学鸠达到了“逍遥” (自由) ?作者对待蜩与学鸠的态度如何?用原文回答。

问3:作者怎样批驳蜩与学鸠的?

用行路备粮作喻,反驳蜩与学鸠,说明两种动物与鹏一样都是“有所待”。

问4:请概括第4段的内容。

反驳蜩与学鸠。

问5:请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小结

第一部分(1-4段):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待——依靠、凭借)

第一层(第1段):
描述鲲鹏之大的形象。
第二层(第2-3段):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层(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二)、第二部分(第5-6段)
第一层(第5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知不及大知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众人匹之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朝菌不知晦朔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奚以知其然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奚以知其然也
6.翻译。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问1:作者列举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要阐明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问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为何认为这是一件可悲之事呢?

“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问3:请概括第5段的内容。

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第二层(第6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翼若垂天之云 此小大之辩也
2.指出红色字词的类活用并解释。
负青天,然后图南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汤之问棘也是已 未有知其修者 绝云气 负青天
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
5.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有鸟焉 其名为鹏 且适南冥也
我腾跃而上 此小大之辩也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彼且奚适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7.翻译。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问1:这一段是在重复前文的内容,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问2:斥鴳与上文哪种动物持相同的观点?

问3:根据第5、6段中的“小”“大”观点,哪些事物是“小”?哪些事物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问4:请概括第6段的内容。

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问5:请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有所待”,存在“小大之辩”。 (辩——区别)
小结

第二部分(第5-6段):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有所待”,存在“小大之辩”。 (辩——区别)

第一层(第5段):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二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点明“小大之辩”
(三)、第三部分(第7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夫知效一官 而征一国者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辩乎荣辱之境 旬有五日而后反 而御六气之辩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故夫知效一官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夫列子御风而行 彼于致福者
若夫乘天地之正 彼且恶乎待哉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故夫知效一官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夫列子御风而行
此虽免乎行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彼且恶乎待哉
6.翻译。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问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神人,圣人

问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

列子:

至人,神人,圣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虽然,犹有未树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问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逍遥”?

无己、无功、无名。

无己: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问4:作者认为“逍遥游”的境界是什么?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

问5:请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不自由)

万物有所待有“小大之辩” (也不自由)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四、探讨问题

问1:庄子为何提出“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问2:《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是节选《逍遥游》的第一部分,你认为他的第二部分会写什么?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问3:人真能达到“逍遥”吗?庄子达到了“逍遥”吗?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你试想: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应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并非外在的表象,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超越个体有限的现实存在,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由和谐的广大的精神世界。

本文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应该追求的是“无所待”,即“逍遥游”的最高境界。“逍遥游”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之中。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艺术品鉴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庄子,苦闷的牧园歌者
逍遥,精神的绝对自由
文言背诵(1-3段)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推荐阅读
散文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于丹《 <庄子>心得》
吴建雄《人间庄子》
钟泰《庄子发微》(《庄子发微》对《庄子》全书重加断句,训注词句,考订各篇真伪,不仅对前人注释失误处予以辨正,且比较儒、道、释三家之学与庄子之学的同异。主要内容有:内篇:消摇游第一;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庄子发微卷之二等。 )
傅佩荣《人生困惑问庄子 》
王蒙《庄子的奔腾》
王德有《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 》
王博《庄子哲学》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译文:
 先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大意:《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鶵(一种类似与凤凰的鸟),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您也想因为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视权贵如腐鼠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