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月考试卷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月考试卷

  • 格式:  DOC
  • 大小:  74K    8张
  • 时间:  2016-02

广西省田阳高中2010-201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广西田阳高中
2010—2011学年度高二12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骈进(pián) 领略( lüè ) 呜咽(yē) 潭柘寺(zhè)
B驯鸽(xùn) 点缀(zhuì) 落蕊(ruǐ) 著衣(zhuó)
C纶巾(guān) 平仄(zè) 椽子(yuán) 房檩(lǐn)
D鲈鱼(lú) 混沌(hún) 譬如(pì) 祈祷(qí)
2、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间关鹰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C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畅起脸容。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C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D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人就是这样,得意时心系这国,高自期许,落魄时依香偎玉,长歌当哭。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藉运动员来提高本国在国家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株。
C得知战友在地震中遇难的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D奥兰多魔术队助理教练帕特里克·尤因至今仍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非功过2009年夏天,纽约尼克斯队寻找主教练,他却始终没等到面试的机会。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5、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来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嶂,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石侧立千尺 侧:陡峭地
B有大石当中流 中流:水流的中心
C噌吰如钟鼓不绝 绝:止
D徐而察之 察:细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微风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年且九十
D因笑谓迈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对夜游石钟山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户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鎝”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第Ⅱ卷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第II卷共2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3分)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分)



(3)古之人不余欺也!(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 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①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
(2)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③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
五、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22分)
  夜听九寨
                                 沉石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颠,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选自2006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14.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5.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其表现力。(6分)
(1)“水是有生命的!”

(2)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16.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什么?(4分)

17.根据你的理解,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6分)

六、语言运用(15分)
18、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义连贯,句式统一。(6分)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梅兰竹菊,谓之“四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清幽贞洁象征了人的品端气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菊的傲视严霜象征了人的不屈不挠。
19、依照下面“汉字间的幽默对话”示例,任选其中两个完成下列幽默对话。(3分)
示例:熊对能说:“哥们,穷成这样了,四个熊掌全卖了。”
①兵队丘说:
②凸对凹说:
③掰对分说:
④巴对爸说:
⑤知对痴说:
20、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导出并加以改正。(6分)
①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离去,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X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答: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③将 改为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谁不曾感到过累?有人为情所困而累,有人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为生计所迫而累,有人因学习的重压而累,有人因工作的繁忙而累,有人因执着的追求而累……而不同的人对待人生的“累”也不尽相同:有人对累牢骚不断、怨言重重,有人怕累而竭力躲避、多方推托,有人虽累而乐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
那么,你呢?“累”能激起你怎样的感受?唤起你怎样的回忆?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呢?请以“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⑥书写端正、卷面整洁清楚。

参考答案
1、B(A咽 yē-------yè C椽yuán------chuán D混hún-----hùn)《三维设计》P73
2、C(A鹰-----莺 B 瑟------涩 C拔-----拨 畅------裳 脸-----敛)《三维设计》P42
3、D(A缺主语。把“在-------中”去掉 B用双面词“与否”引起一面和两面照应不周C 搭配不当“歌声”和“亲切、质朴”不搭配;“焕发……芳香”不搭配,改“焕发”为“散发”)
4、B买椟还株: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这里不能把“外藉运动员”和“本土选手”的关系比做“椟”(外表很美但价值不大的木匣子)和“珠”(真正有价值东西)的关系,应该换成“得不偿失”(A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C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D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5、C 解析:C项中的“标准官帽”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
6、B 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C项,用
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D项,颠倒因果,由原文“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允许穿明朝朝服、带明朝乌纱帽为果。
7、C 解析:A.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B.“玉饰越少,官职越小”不对,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乌纱帽上没有玉饰,“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于文无据;D项“巩固清朝政权”错,于文无据。
8、(选自《三维设计》P148。) A侧:在旁边。
9、B两个“而”都表转折连词,译为“可是”。
(A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代词,指石罅 C且:连词“一边……一边……”/副词,将近。D连词“于是”/介词“通过、经由”)
10 、C项中“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其名”错,第一次描写,先写其名后写其声,第二次才是先写声后写名。
11、(译文略)
12、(1)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4分)
13、略。
14.“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野兽捕食的情景,这里用来写“我”,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3分),这样写可以强化对它的神往之情,为后文夜走九寨作铺垫。(3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技巧”。作答该题,要由其词汇意义入手,看到其“活用”的个性,考查它对描写对象的情感态度,分析对后文内容的关照。
15.(1)深夜中山泉不停地流淌,好像是山的灵魂。或答:深夜中山泉流淌,共鸣和谐,仿佛泉水有灵魂与生命。这样写突出了泉水在九寨的地位,也能凸显九寨的神奇。(3分)(2)因为它从远古走来,声音有一种原始的古朴美;因为“我”第一次听到,有给人一种“年轻”的新奇美。或答:因为从没有人来探究过这处水源,所以声音听起来有一种原始的古朴美;因为是蕴育着九寨之水水源的声音,从高原深处落下,充满动感与活力,又给人一种“年轻”的新奇美。这样写突出了夜晚九寨水声的神奇。(3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作答该题,要抓住画线处在语境中的所指,即属于考查句子指向性的试题。
16.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2分)当然也是突出九寨另一种特殊的情态美:九寨之水不仅可观可看,更可听。而只有夜探才能触摸水的神经,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2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只是对作答给了一点儿限制,便于检查阅读者阅读时的联想能力。当然也是一种暗示,便于调动阅读者的阅读储备来回答问题。
17.写景以抒发夜走九寨的兴奋、喜悦和自得之情,寄寓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升华文章主旨(3分)。照应第二段,暗示一夜己在不觉间逝去,从而虚写九寨的特殊魅力,进一步强化对九寨山水的沉醉之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