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综合练习

  • 格式:  PPT
  • 大小:  403K    34张
  • 时间:  2016-02

衡阳县一中2009年下学期高二学科竞赛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衡阳县一中2009年下学期高二学科竞赛ppt课件衡阳县一中2009年下学期高二学科竞赛ppt课件衡阳县一中2009年下学期高二学科竞赛ppt课件
衡阳县一中2009年下学期 高二学科竞赛
语 文 试 题
衡阳县第一中学 聂仲生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3分)
A.拔擢(zhuó) 接榫(sǔn) 蕴藉(jí) 怏(yàng)怏不乐
B.熟稔(rěn) 迤(yǐ)逦 髭(zī)须 载(zài)歌载舞
C.逋(bū)慢 叨(dāo)陪 付梓(zǐ) 命运多舛(chuǎn)
D.坍(tān)塌 舳(zhú)舻 毗(bǐ)邻 模棱(líng)两可
1.B(A,藉-jiè ;C,叨-tāo;D,毗-pí.棱-léng)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尺牍 盘缠 碎琼乱玉 臭名昭著
B.笼统 下塌 冥顽不灵 皇天厚土
C.拮据 筹划 不及不离 不落窠臼
D.矫首 希冀 安然无恙 哀声叹气
2.A(B,塌-榻.厚-后;C,及-即;D,哀—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群中年人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B.区别这些商品的真伪并不困难,然而在极低的价格诱惑面前,许多人仍对假冒商品趋之若鹜。  
C.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
D.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厉行节约,甚至应做到锱铢必较,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
3. B,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追逐
(不好的事物),贬义词。不能用于中性的形容对某一事物感兴趣。
(A,萍水相逢:指不相识人的相遇,应为“不期而遇”。
C,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应为“一挥而就”;一挥而就:适用于写文章.书画等。
D,锱铢必较:对极小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不是精打细算的意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B.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C.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相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D.年轻人一定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社会科学.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4. C(A结构混乱,可将“的意义特别重大”改为“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B句式杂糅,把“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和“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杂糅在一起;
可以改为“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或“在技术革新中,
公司组织有关人员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D句式杂糅,去掉“一定要”或“很有必要”)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B. 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C. 古人把四季中的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比如《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此指的是孟秋九月。
D. “名字”古今的理解不同。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名与字为同义词,互作解释;司马迁字子长.韩愈字退之,名与字则为反义词,从反面作解。
5.C(“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指的是季秋九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7B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8B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6B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8C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7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7A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7D“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6C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6D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6A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6.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3分)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6.A 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 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
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是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7.D “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8.C “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A“唯一目的是”信息绝对化,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
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
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悺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大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途,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
皇甫规,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县人。他的祖父皇甫棱做过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曾任扶风郡都尉。
顺帝永和六年,西羌大举侵犯三辅,包围了安定城,征西将军马贤统率各郡兵力攻打羌人,但是没有取胜。皇甫规这时虽然身为平民,但发现马贤对这次战争轻视不忧,判断他必然要失败,就给朝廷上书陈述了马贤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打得大败。郡守知道皇甫规有用兵的谋略,就任命他担任功曹,派他率领八百武装的兵士,同羌人交战,杀死几个敌人,贼寇于是退却了。
这一年冬天,皇甫规被征召回京城担任议郎。按照他的功劳应该封侯。但是中常侍徐璜.左倌想从他那里得到贿赂,多次派宾客前去询问功劳情况,皇甫规始终没有搭理他们。徐璜等人愤怒,就拿以前的事来诬陷他,把他交给法官审讯。皇甫规的部下想要补送钱财求情谢罪,皇甫规发誓不按他们的主意办,于是被廷尉用残余贼寇没能肃清的罪名拘捕了,判决到左校服苦役。三公以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多人前往宫门为他申辩。恰逢大赦,被释放回家。
皇甫规被征任为度辽将军,他到军营几个月后,给皇帝上书,推荐职位低于自己的中郎将张奂来代替他。在推荐书中说:“我听说一个人没有一定不变的习惯,政治也有治有乱;士兵没有强弱之分,但将帅有才与不才之分。我看到中郎将张奂这个人非同一般,他政治上的才干和军事上的的谋略都是优秀的,适宜来担当正帅,以顺从众人的愿望。朝廷如果还认为我适宜充任军事的职务,我希望求得一个冗官,来做张奂的副手。”朝廷听从了这个意见,以张奂代替他为度辽将军,皇甫规做使匈奴中郎将。
皇甫规为人深谋远虑,自己觉得长期身居高位应有所节制,因此打算退身,辞官还乡,便屡次上书称病要求离任,但没有被准许。一次,恰逢朋友上郡太守王旻奔丧回来,皇甫规便穿白带孝,越过限界,到下亭迎接他。趁此机会,他叫一位客人去秘密报告并州刺史胡芳,说皇甫规擅自远离军营,公然违犯朝廷禁令,应当赶快劾奏。胡芳听后说:“威明一心想着躲开官场归家居闲,所以用这个来激发我罢了。我应当为朝廷爱才,哪能让此君的计策实现呢!”就没有当回事去过问。到后来党锢事件大规模发生,天下著名贤士大多被牵连。皇甫规自己认为是西州的豪杰,把自己没有被捕看作是耻辱。于是自己上书说:“我以前推荐过前任大司农张奂,这就是阿附乱党,并且我当年被判刑到左校服苦役时,太学生张凤等人上书为我辩护,这就是被乱党阿附了。我应该被判罪。”朝廷知道后没有问罪,当时的人认为皇甫规贤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 寇:贼寇 B.官属欲赋敛请谢 谢,谢罪
C.宜正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染,牵连
D.臣宜坐之 坐,判罪
9.A(侵犯)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甫规为人正直,因不搭理徐璜等人送礼的暗示,所以没被封侯,还被拘捕服苦役。
B.皇甫规荐中郎将张奂代替自己,荐贤让贤的精神可嘉。
C.因受党锢事件牵连,皇甫规主动上书,要求朝廷判他罪,这表现了勇于承责的精神。
D.本传记皇甫规,突出其贤能,有正面叙事表现,也有从他人着笔的侧面描写。
10.C(主动上书,是敬慕名贤,与名贤同列)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4分)

(1) 我看到中郎将张奂这个人非同一般,他政治上的才干和军事上的的谋略都是优秀的,适宜来担当正帅,以顺从众人的愿望。

(2)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5分)
(2)皇甫规为人深谋远虑,自己觉得长期身居高位应有所节制,
因此打算退身,辞官还乡,便屡次上书称病要求离任,但没有被准许。
四.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学
(1)实迷途其未远, 。《归去来兮辞》学
(2)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学
(3)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学
(4)山原旷其盈视, 。《滕王阁序》学
(5)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学
(6)臣 ,死当结草。《陈情表》
(7)问征夫以前路, 。
(8)登东皋以舒啸, 。
(9)凡在故老, 。
(10) ,秋水共长天一色。
(1)觉今是而昨非 (6)臣生当陨首
(2)眄庭柯以怡颜 (7)恨晨光之熹微
(3)潦水尽而寒潭清 (8)临清流而赋诗
(4)川泽纡其骇瞩 (9)犹蒙矜育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0)落霞与孤鹜齐飞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引”和“衔”即可看作“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字。
“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
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4分)
“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2分)
六.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二)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之为孝?(3分)

2.孔子认为宰予不仁爱,你是否认同孔子的评析?为什么?(3分)
(1)色难(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三年守丧。(2分,各1分)
(2)认同:宰予违反天下同行的丧礼,而且还心安理得;
不认同:三年守丧期是一种形式而已,孝敬父母应该在其生前,而不应墨守成规。(3分。结合材料作出恰当分析,有欠缺酌扣)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4分)
美意朦胧
(1)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2)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了。他之后的诗韵格律 ,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戴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3)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4)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秋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清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5)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妍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春竹林间的一个浣沙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孤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妍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6)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妍妍的万斛天光。
1、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4分)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
(1)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了极致。(意思答对即可)(2分)
(2)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或:他在律诗上的成就限制了后人的创造)(2分)
2、“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4分)
(1)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造活力。(2分)
(2)因谋篇之难而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篇,而且佳篇
少于佳句。(2分)
3、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五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6分)
(1)意境美(或:形象、意象的朦胧美)(3分)
(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3分)
八、语言运用(15分)
1.杭州西湖于谦祠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3分    上联: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岳家父子同,两朝少保冤,夕阳亭里,风波两地心伤     下联调整为: 。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 上联大意:千百年来令人痛悼的钱塘恨事,于谦和伍子胥一样,在白马江边,一腔怒气卷起千堆雪浪。楚国孤臣,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使国势日强,其子夫差接位后,听信谗言,逼伍子胥自杀,将尸体装进皮袋,投入钱塘江。白马江,西汉枚乘《七发》描写曲江浪潮,“浩浩澄澄,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传说伍子胥沉江后,成为潮神,常素车白马,乘潮钱塘江中。下联大意:宋明两朝少保蒙受冤狱,于谦同岳飞一样,在夕阳亭里,还悲伤南北两地的政治风云。两朝少保,宋岳飞抗击女真贵族立功封少保,明于谦抗击瓦刺贵族有功封少保。少保,为大官加衔,无实职。夕阳亭,在洛阳城西。东汉安帝延光三年,太尉杨震遭诬陷,在夕阳亭饮鸩自杀。此处借指杭州墓地。此联用类比手法。上联写伍子胥因忠被害,用以比于谦,“并”字是关系词;下联写岳飞父子之冤,用以比于谦,“同”字是关系词。这样写可以避免正面歌颂的一般化缺点,但也有困难,此联即因形象化材料不足,只好借助想像“伤心两地风波”,把内容说全。  )
2.用下面语句的句式仿写语句,表达一个集中的意思。(6分)
如果说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有如奔腾的江河,那舒伯特的小夜曲就像淙淙的小溪。各种形式的乐曲竞相鸣奏,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丰富与美妙。
如果说孔子儒学是 ,那么老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