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古代文化常识

  • 格式:  PPT
  • 大小:  851K    75张
  • 时间:  2016-02

《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2《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2《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2《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2《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2
高二年级   语文 必修5疏理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
授课者:刘婧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官 名
纪 年
岁时历法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2.避讳
3.谦辞敬辞
科举职官
人名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文化典籍
九卿三公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天文
一、天文地理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1、六合:
  指天地四方
  (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
  冀州、青州、兖(yǎn)州、
  徐州、豫州、荆州、
  扬州、梁州、雍州。
3、
八方:
  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
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阳:山南水北。
5、江河:
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
即长江以东。
11、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13、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  湖。)
14、古今地名
大都 
东京、汴京
京口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临安 
姑苏 
会稽 
长安 
奉天 
直沽
北京  
开封  
镇江  
南京
杭州  
苏州 
绍兴  
西安  
沈阳  
天津
15、地名别称
冰城
花城
蓉城
春城
雁城
芙蓉国
星城
雾都
水城
牡丹城
哈尔滨 
广州 
成都 
昆明
衡阳 
湖南 
长沙 
重庆 
苏州 
洛阳
P94 1.
(1)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
(苏轼《赤壁赋》 )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滕王阁序》 )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
2、
(1)河内:
   河东:
(2)山东:
(3)河西:
(4)关西:
(5)江表:
(6)淮左:
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
崤山以东。
黄河以西。
函谷关以西。
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淮水东面。
3、
(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 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北辰:以德治国的统治者。
(2)逝者:流逝的时光。
3、
(3)
  知者乐水:智者是聪明人,善于思考,反应敏捷,像水一样灵动。
 仁者乐山:仁者是仁慈宽厚的,安于义理,不易冲动,像山一样稳重。
(4)
  日月之食:日食,月食。犯了错误,人们都能看到,知错能改,人们都会敬重他。
二、纪年纪时
纪 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天干
地支
1911年
 辛亥年

2007年
 丁亥年

2008年
2009年
戊子年

己丑年
纪月






纪时——地支纪时
23-1 点为子时 1-3 点为丑时 3-5 点为寅时 5-7 点为卯时 7-9 点为辰时 9-11 点为巳时
11-13 点为午时 13-15 点为未时 15-17 点为申时 17-19 点为酉时 19-21 点为戌时 21-23 点为亥时
天色计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计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数计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花朝:
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
传统节日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P95
1、
A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B 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C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D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E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F 暮春三月。 《兰亭集序》
G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H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2、
遥知兄弟登高处
箫鼓追随春社近
清明时节雨纷纷
重阳节
社日
清明节
3、汉武帝 建元
清代 康熙 61年
乾隆 60年

南宋皇帝年号变更频繁,如徽宗,曾经用过大观,政和,宣和等年号。
企图借不断更换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难免亡国命运。
三、姓名字号
《百家姓》
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夏侯、诸葛、尉迟、皇甫、公孙、慕容、长孙、宇文、司徒、司空、
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诸葛亮 孔明
白居易 乐天
文天祥 宋瑞

王绩 无功
管同 异之
五柳先生
青莲居士
六一居士
香山居士
东坡居士
易安居士
稼轩居士
名 字 号
人名称谓

(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
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
  大臣自称臣。
  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
  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谥号
文 武 明 厉 幽 哀
范文正   司马文正  
欧阳文忠  苏文忠无
花和尚
行者
智多星
及时雨
母夜叉
一丈青
母大虫
水浒传
豹子头
青面兽
神行太保
黑旋风
拼命三郎
浪子
鼓上蚤
矮脚虎
屈原
孟子
李白
杜甫
王维
苏轼
苏辙
岳飞
毛泽东
名平,字原
名轲,字子舆
字太白
字子美
字摩诘
字子瞻
字子由
字鹏举
字润之
鲁迅原名
艾青原名
郭沫若原名
冰心原名
琼瑶原名
毛泽东曾用名
毛泽东之女
老舍原名
周树人
蒋海澄
郭开贞
谢婉莹
陈喆
“二十八画生”
李敏,李讷
舒庆春
立德
立功
立言



P96
1、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
2、
班固,字孟坚:
  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
  孟,排行第一。
  “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
  “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
2、
刘禹锡,字梦得:
  “锡”同“赐”,
  “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
  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
  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饿死,
  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
3、
(1)登东皋以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王勃《腾王阁序》)
(4)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腾王阁序》)
四、礼仪制度
襁褓:      
  孩提:
  总角:
  豆蔻年华:
  及笄:
  冠、加冠、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
  花甲、平头甲子,  耆:
  古稀:
  耋:
  耄:
  期颐:
年龄称谓
婴儿     
2~3岁的儿童
幼年儿童
13岁女子
15岁女子
    20岁男子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70~80岁
80~90岁
10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官 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

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科举

乡试

会试

殿试
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录取者称为“进士”,
    第一名称为“状元” ,
  第二名为“榜眼”,
    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授:封给官职。 擢:提拔、选拔。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  
  
  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P97
1、
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递上国书
《苏武传》:持节、带礼物
2、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和”“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3、
  五十岁开始感到衰老,六十岁不吃肉就不会感到饱,七十岁不穿帛做的衣服就不会感到温暖,八十没人照顾就不会感到温暖,九十岁就算有人照顾也无法感受温暖了。
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所体现。
思想:推行仁政、以儒家仁爱思想治天下。
4、
 (1)苟得 (随便求取)
苟免 (苟且偷生)
(3)淫:放纵;慑:屈服。
(4)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5)禁:禁令;俗:风俗;讳:名讳。
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文化典籍
四书五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
  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
  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的方式有:

姓子式:《孟子》、《孙子》、《列子》)
姓名式:《岑参集》、《陆游集》
表字式:《李太白全集》
别号式:《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
封号式:
  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

谥号式:
  “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爵式:
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
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
籍贯式:
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

地名式:
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
书斋式:
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年号式:
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
显志式:
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