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 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 格式:  PPT
  • 大小:  2.54M    19张
  • 时间:  2016-03

免费下载《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ppt课件(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ppt课件(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免费下载《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ppt课件(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瓷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课
讲课人:滕亚芬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 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猪 纹 钵
这是1973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钵体表面上的猪纹形态逼真。猪的头部前伸低垂,双目圆睁,四足蹦跳而行,好似在寻觅食物。猪的腹部微鼓,身上除了刻有花纹外,脊背上的鬃毛簇立着。这件猪纹钵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人看到了七千多年前猪的模样。
  它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制作陶器的先进水平。在陶土中掺入炭,烧成的陶器会呈现出黑色。与半坡烧制的彩陶不同,河姆渡居民主要烧制黑陶。陶钵外壁上的猪纹,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说明当时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家畜饲养。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是盛唐时期杰出作品。出土于唐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庭海墓。在一匹高大的白色骆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中央舞者挥臂舞袖,似正在合乐而舞。人的面、手部均未施釉,以彩绘开相刻画细部。白骆驼塑造健硕,动态自然,施褐釉于鬃毛部渲染。作品题材新颖,风格独特,型体高大,典型代表了盛唐社会风俗及高超艺术成就。绝大多数的唐三彩用于殉葬,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风气也推动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成就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状态。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54厘米, 口径6.5厘米, 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多数是粗陶。 这是当作同系统文化的代表名称。
紫砂是中国特有的矿产资源,藏于山腹深处。紫砂陶器被用作烹煮和冲茶品茗的首选器皿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爱。向来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何如荆溪一丸土”、“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的美赞!紫砂不仅不含任何有害物质,且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矿物质,烧制紫砂时无需与其他原料配合,因而不受其他外来的污染。它可以通过调配各种紫砂泥的比例来烧制出天然的紫砂色,而完全不需要施釉,从而使其成为百分之百无污染煮食器皿。紫砂富含铁,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因此,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降低胆固醇,对于保健防病,防止人体摄入过多的铝离子而早衰、老年痴呆症、儿童助长益智、女士纤体美容都有妙不可言的功效。
紫砂器皿在加热过程中能发出远红外线。远红外线能够活化水分子,与紫砂析出的微量元素一起,将水矿化成为矿泉水。科学实验证明,远红外线对纯净水有辅助矿化作用,纯净水经过紫砂炊具煲煮后,将矿化成pH值呈7.1左右的弱碱性,有利于人体弱碱性健康体质的形成。同时,远红外线还有活化脂肪酶的作用,紫砂所含的部分微量元素也能够活跃分解脂肪的酶素,所以紫砂炊具煮出的食物柔美而不腻。紫砂的微孔结构还能使紫砂炊具保鲜食物,令食物“盛暑越宿而不馊”!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

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陶器与瓷器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陶器发明在先,瓷器是在陶器自我 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原料的选择,淘洗提炼,加工制泥,拉胚成型,以 及入窑焙烧等粗放工艺基本都是相同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似密切,但从形成的 条件及内部成分的组成是截然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 1.胎土原料不同. 陶土是以自然界中易得到的粘土为原料,瓷土是以一种岩状矿石为原料,入窑烧结后,从胎质上讲,陶器粗松,瓷器坚致,陶器近土,瓷器近石。 2.上釉的不同. 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或施以金属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性能:吸水性强、透气性强。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 瓷器为满釉,施以钙为助熔济的高温釉。性质是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玻璃质感强,不透气、吸水率经物理测试在1%以下或不吸水。 3.烧结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 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
中 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哥窑,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 “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
在21世纪里,我们期望我国的陶瓷文化更加璀璨,希望我们再度用双手托起瓷国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