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资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 中考复习资源

  • 格式:  PPT
  • 大小:  2.08M    56张
  • 时间:  2016-04

免费下载中考总复习化学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中考总复习化学ppt课件免费下载中考总复习化学ppt课件免费下载中考总复习化学ppt课件免费下载中考总复习化学ppt课件
1
化学中考总复习
2
一、复习安排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时间大约需要四周,按章节进行。

第二阶段:系统复习,时间大约需要三周,按五个一级主题 的形式进行。

第三阶段:专题训练,时间大约需要三周,中考专练。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时间大约需要一周。
3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约12课时)
目的在于抓住课本,夯实基础。“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科学解题的依据。
单元之间的融合
1—3单元: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4—5单元:化学基础知识与化学事实
6—8单元:化学与社会化学应用
9—11单元:化学规律与应用
12单元:化学与社会生活
4
第二阶段:系统复习(约12课时)
主要提高学生能力,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各类题的解题技巧。
课程
标准
的五
个一
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3~ 4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1~ 2课时;

物质的化学变化1课时;

化学与社会发展1~2课时;

科学探究2 ~3课时
5
1、 初中化学涉及的主要19种物质,常在选择题、填空题、推断题和探究题中出现,书上出现的与这些物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要写熟、会用
两种酸(HCl、H2SO4), 二种碱(NaOH、Ca(OH)2)
四种单质(C、O2、 H2、 Fe),
五种氧化物(CO、CO2、H2O、CuO、 H2O2 )
四种盐(NaCl、Na2CO3、CaCO3、CuSO4)
两种有机物 CH4 C2H5OH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用语,溶解度曲线,燃烧与灭火,铁生锈,常见方程式书写。

3、与相对分子质量和溶液配制有关的计算,与方程式、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计算,要注重重点知识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2-3课时)
立足教材 重视基础 突出整合 适当扩展
6
(5)若要分离甲和丙的混合物,可采取 的方法。
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40
乙、甲、丙
升高温度

降温结晶
7
4、通读教材、巩固记忆,化学知识点和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有些知识需经过反复记忆才能持久。
例:常见物质的颜色:
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 (黑色)、 Cu、
Fe2O3(红色)
溶液颜色:CuCl2、CuSO4(蓝色);
FeCl2、FeSO4(浅绿色);
FeCl3、Fe2(SO4)3(黄色)
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
Mg(OH)2 Al(OH)3 (白色);
Cu(OH )2(蓝色);Fe(OH)3(红褐色)
常见元素化合价 酸碱盐溶解性表(记少不记多)
金属活动性表
8
盐的溶解性
碱的溶解性
钾、钠、钡碱、氨水溶;钙碱微溶;其他难溶
K、Na、NH4 NO3全溶解
硫酸不溶钡和铅(Ba Pb)
盐酸不溶银亚汞(Ag Hg)
碳酸磷酸只溶钾钠铵K Na NH4
微溶MgCO3、硫酸盐中银和钙(Ag2SO4 CaSO4
9
(二)物质构成的奥秘(1-2课时)
1、物质的多样性
(分类)
(不同种元素组成不同种物质同种元素组成不同种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有机物
无机物
氧化物



10
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元素组成物质,原子构成分子
11
原子、分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概念 联系与区别 表示符号 意义
分子 用分子特性解释有关现象
原子 原子结构 两个重要等量关系
离子 分类 形成 电子数=质子数
(1)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隔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12
3、认识化学元素
元素名称和符号
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周期表
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
4、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合价
化学式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3
2个氮原子
铁元素、一个铁原子 铁单质
5个磷原子
一个钾离子
3个钙离子
+2价的铁元素
14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2课时)
1、化学用语的多题型应用
2、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多题型应用
3、反应类型的多题型应用
4、质量守恒定律的多题型应用
15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五种复分解反应:
2、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4、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5、盐1 + 盐2 → 新盐1 + 新盐2
1、酸 + 碱 → 盐 + 水
复分解, 两头顾,先顾头, 后顾尾。
顾头要看溶解性.顾尾气体沉淀水。
3、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16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生成物)
产物之一为气体、沉淀、水
产物为水 H+ + OH- == H2O
产物为气体 CO2、水

产物为沉淀
17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1-2课时)

1、化学与能源、资源的利用——化石能源、氢能源;水资源、 矿物资源
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新型材料
3、化学物质与健康——营养物质、元素与健康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大气、水、土壤(工业、生活、城市、农村)
18
(五)科学探究(2-3课时)
实验探究题命题趋势:
从历年的中考试卷看,一是实验题在整份试卷中的权重较大;二是实验题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实验题得分的情况往往成为化学学科成绩高低的分化点。要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并能书面表达出来;不仅要熟悉基本操作要领,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了解特殊情况特殊的实验操作要求;理解相关实验操作的异同、类似实验现象的差异、相近实验方法的联系。
评价实验一般是从“原理成立、结果正确、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节约药品、节省能源、误差较小、安全环保”等几方面考虑,认识解题的规律性。
掌握常见气体的制备,常用仪器名称、用途和基本操作是关键。
19
“化学实验和探究”复习思路
20
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
(1)加热固体药品制取气体
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应用实例: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1
(2)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不需要加热)
装置注意点: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
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注液静置看液面
小结: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
(3)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需要加热)
22
例题:证明导出的气体中同时含有 CO和CO2?
23
方案评价:
检验CO2的存在
除CO2
检验CO的存在
防止尾气污染空气
检验CO2是否除尽
24
吸收方法
白色粉末变蓝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粉末变红白色粉末变蓝
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混浊
设计思路
25
例:设计一套装置检验煤气中可能含有CO、CO2、H2、H2O 的存在。
下列仪器可重复使用
26
装置连接顺序为:
检验原混合气体中的 H2O
检验 H2O是否除尽
检验 H2还原CuO生成的H2O
检验原混合气体中的CO2
检验CO2是否除尽
检验CO还原CuO生成的CO2
27
知识盘点:
1、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3、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的检验

4、水的净化方法和区分软硬水

5、气体、物质的净化、干燥
28
第三阶段:专题训练(约12课时)
精选中考模拟试题和2010年各省市典型中考题进行模拟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和应试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规范性,把握解题技巧。

主要是补充知识的缺口,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学会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同时,针对“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开放型问题”、“化学与STS”等试题类型,结合环境、能源、新科技等热点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加大化学信息储存量,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情景、将题目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主要题型:

1、选择题 2、推断题

3、识图题 4、实验设计、探究题

5、信息给予题 6、开放式问答题

7、计算题
30
一、物质的鉴别、除杂
1、任选试剂
2、限选试剂
3、不用其他试剂
①追尾法
②两两混合法
选择题 推断题(3-4课时)
二、物质的推断
1、叙述型
2、关系式型
3、框图题
三、离子共存问题
1、主要考虑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有↑或↓或水);
2、能够反应的离子就不能够共存;
酸性溶液含H+,则一定不含OH- 、 CO32- ;
碱性溶液含OH-,则一定不含H+ 、NH4+、 Cu2+ ;
3.牢记一些常见的沉淀:Cu(OH)2 、Mg(OH)2 、Fe(OH)3 、Al(OH)3 、AgCl 、 BaSO4 、CaCO3 、BaCO3 及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31
应试策略:
熟悉常见物质(或离子)的特征性质和特征反应
检验:依据被检验物质的性质特征,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
若需连续检验多种物质,要考虑加试剂的顺序、是否存在干扰 物质(先验后除)等因素;
过程归纳为:物质→方法→现象→结论。
除杂:依据被除杂质的性质特征和只除杂不引杂的原则选择试剂;
连续除去多种杂质,要考虑加试剂的顺序、过量试剂的去除等;
常用方法:结晶、溶解、灼烧、汽化、沉淀、转化等。
鉴别:同步被鉴别出的物质应有一一对应的不雷同的现象;
明确要求,分清无试剂鉴别、一种试剂(一次或多次)鉴别、指定试剂鉴别等。
32
2.如果是H2,每步操作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1.如果是CO,每步操作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如果是CO2,每步操作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变红
质量增加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是H2 、CO 、CO2中的一种或几种
变红
1.原气体中一定不含 ,一定含 ,可能含 .
CO
CO2
质量增加
2.原气体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 ,并写出原气体全部可能的情况.
3.第二问中的三种可能是否全部成立?
质量减少1.6克
质量增加4.4克
(相对原子质量: Cu 64 、 C 12 、 O 16 、 H 1)
H2
质量不变
33
例、 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硫酸铜、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天,对该厂排出的废液作如下检验:
①取废液观察,废液呈无色、均一、透明状;

② 取废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③ 再取废液,向其中加入铁粉,有大量气泡产生。
无色:没有Cu2+ 且 硫酸和氢氧化钠不共存
白色沉淀:BaSO4
气泡:H2 说明废液中含有 大量的H+
宗上:原废液中含H2SO4,则一定没有NaOH
34
试回答:
(1)那天排出的废液中,一定含有 ,
一定不含 ,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
(2)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H2SO4
CuSO4、NaOH
NaCl
H2SO4 + BaCl2=BaSO4↓+2HCl
35
例3、下列各组物质,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2CO3、 NaOH、 HCl B 、CuSO4、 MgSO4 、Ca(OH)2
C、 KNO3、 NaCl、 NaOH D、 AgNO3、 HNO3、 CaCl2
例4、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 FeCl3、 KOH、 NaCl B、 K2SO4、 BaCl2、 HCl
C 、CuSO4、 HCl、 KCl D 、Na2CO3、 KCl、 Na2SO4
例5、欲除去下列物质中杂质(括号中的物质为杂质),请将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在横线上
FeSO4(CuSO4)
KCl(Ba(OH)2)
NaOH(Na2SO4)
36
坐标曲线类 学科交叉类
标签说明书类 生活情景型
概念关系类 公共标志类
表格数据类 粒子模型类
识图题的常见类型(1课时)
37
实验设计、探究题(3课时)
设计类型:
1、物质检验、分离、提纯的实验设计
2、物质性质、制备的实验设计
3、测定物质组成、混合物成分的实验设计
常见的探究内容 :
1、变质情况
2、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3、空气成分的测定
4、金属活动性
5、小花实验 (2010年中考题)
6、催化剂
7、哪种微粒起作用的问题
38
例、为探究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已知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它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请根据下图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20℃)所提供的信息,将下表填写完整。
氯化钙
Na2CO3+CaCl2
=CaCO3+2NaCl
变红
39
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某同学欲探究Zn、Fe、Cu、Ag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1)下列可用于验证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一组药品是 。
①Cu、Zn、FeSO4溶液 ②Cu、Fe、ZnSO4溶液
③Zn、Fe、Cu、硫酸溶液 ④Fe、CuSO4溶液、ZnSO4溶液
(2)现提供Zn、Fe、Cu三种金属单质,再选择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的验证Zn、Fe、Cu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该试剂的名称为 。
(3)现提供Zn、Fe、Cu、Ag四种金属单质和一瓶稀盐酸,再选择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的验证Zn、Fe、Cu、Ag四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该试剂的名称为 。
①能说明Zn比Fe活泼的现象为 。
②能说明Cu比Ag活泼的现象为 。
①③④
稀盐酸(或稀硫酸)
AgNO3溶液
CuSO4溶液
Zn产生气泡比Fe快
Cu的表面覆盖银白色固体
Ag的表面无变化
40
例、 用盐酸可以清除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盐酸中主要含有H2O分子、H+、Cl–。某探究小组为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微粒能使氧化铁溶解,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得出了初步结论。
(1)请填写下表中的实验结论:
(2)是否需要做“向Fe2O3中加入水”的对比实验?为什么?
不需要;因为NaCl溶液中含有水,已证明H2O分子不能使Fe2O3溶解
Cl–不能使Fe2O3溶解,H2O分子不能使Fe2O3溶解
41
经常搜集有关能源、材料、健康与环境方面的资料,关心当前国际、国内、特别是本省的一些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从中挖掘素材,以备教学和应考。
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联系和迁移能力等
(1)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2)信息呈现方式多样;
(3)从高科技、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方面取材;
(4)“高起点、低落点”
(5)在选择题、填空和简答题、实验、计算题中都可能出现。

解答方法:把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提炼、迁移到要解决
的问题中来。
信息给予题(1-2课时)
42
开放式问答题(1-2课时)
知识开放型试题:
这种类型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所给的有关知识,通过知识迁移,找到知识体系或条件变换的问题求解方案,培养和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迁移性和多维性。

综合开放型试题:
这种类型的试题有的只给出一定情境,表现为条件、方法和结论开放的若干组合,要求我们在情境中自行设计相应的条件、方法和结论;有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有不同的答案。
43
常见的计算类型
有关化学方程式常见的计算类型
计算题(3课时)
44
某同学们为测定氢 氧化钙试样中Ca(OH)2的含 量(含有的杂质为CaCO3),共做了3次实验,使一定质量的该试样分别与同一种稀盐酸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
(1)在第   次实验中,反应容器内有白色固体剩余。
(2)原试样中Ca(OH)2的质量为      。
(3)经测知,第2次实验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通过计算求出实验所取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1
7.4g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2H2O
45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17.4g - 10g
=7.4g
Ca(OH)2 + 2HCl = CaCl2 +2H2O
7.3g + 7.3g
100g
×100%=14.6%
答:
46
(2010年黔南中考)
取1.86g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得到51g溶液,再向溶液中滴加石灰水,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石灰水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计算:
(1)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2)恰好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7
(2)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
典型错因:①审题不清
②计算失误
③书写格式不规范
48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约4课时)
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主要是梳理知识,重温旧题。
消除弱点 弥补漏洞
掌握技巧 摆正心态
49
二、复习策略
1、掌握“双基”,不死记硬背。

2、重视课本,联系实际。

3、要注意计算题的综合性。

4、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化学事件。

5、上好复习课、训练评讲课
50
根据考试说明,根据学生弱点,根据考试趋势进行知识整理,例题精讲,学生精炼,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1)“类”——知识点要归类、对应题目要归类讲解;
(2)“法”——方法的指导是复习教学重要的一环,不能让学生靠“题海战术”来悟出一些方法,而是要授之以渔。不仅要让学生懂,更要有所悟,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练”——复习课上要让学生有目的的做题,并让学生反馈,对某些习题进行辨析;
(4)“效”——复习课的效率不是体现在一堂课能讲多少题,而是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上,体现在落实上。
上好复习课的要点
51
主要针对试卷精讲、选讲、归类讲解、讲思路、讲方法、变式练习。
(1)“计”——事先要有统计:错误统计,错因分析;
(2)“选”——有选择的精讲
(3)“说”——核心错误要让学生来说——怎么想的
(4)“析”——难点要析透,并要配以变式巩固
(5)“法”——有方法的指导

精心准备、有所侧重、有所拓展、学生参与
上好讲评课的要点
52
1、化学用语不过关 ;专业术语不规范;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
3、描述现象语言叙述不规范、错别字多;
4、审题不认真;
5、计算题格式不正确 ;
6、鉴别题、检验题题语言叙述不完整,表述不清。
学生答卷中的主要问题
53
例:1、选择题审题环节中容易忽略的关键词
选择题:要求选“正确”-----“不正确”;
选“正确”-----“错误”
选“是”---------“不是”;
选“能”---------“不能”
选“最高”------“最低”;
选“一定”------“不一定”
2、填空、简答题审题中容易忽略“( )”中的要求
填空题:要求类别是否要求填序号、名称、化学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由小到大、由大到小;
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活动性由强到弱、由弱到强;
化学反应是否要求每种物质只能用一次;
反应是否要条件,如点燃、高温、加热,是否生成气体……
54
命制一份中考模拟试题注意的几个方面
1、符合中考命题的整体要求

2、题目与题型相符合

3、试题的呈现要保持一定的难度梯度

4、知识点的考查(考查面广、重复少)

5、难度要求(不出难题、难度略高于中考)
55
决 胜 中 考
1、教给学生应考策略,适时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决心,摆正心态,尽力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最佳成绩
2、考试时注意事项(考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3、向答题规范性要高分(注意细节)

不变的是知识,
变的是呈现方式、组合方式、新的情景
要以不变应万变
56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