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单元练习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5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所选文章均为描摹四季的散文及诗歌。《春》的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书写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三峡》是地理巨著《水经注》中的写景名篇,历代被文学史推为山水游记的首倡,关于三峡四季景物的描写最为传诵。《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并茂的描写冬景的力作。《夏》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和风吹送麦浪翻滚的夏景图。“诵读欣赏”选编了四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古诗,风格各异,美不胜收。 
     四篇写景文、四首古诗均笔法细腻,感情饱满炽热,语言明快简洁,读来琅琅上口,极富节奏感。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片断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品味语言。在美丽的氛围中,陶冶情操,感受美,感受生活,提高学生做为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审美品位及素养。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恰好吻合,因此建议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对写作的讲解与指导,为写作教学做必要的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建议口语交际活动结合本校本班活动开展。如:一次竞选、一场辩论等。或另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提高能力。 
   春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又因该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的美感,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初步奠定初一学生的鉴赏基础,通过对《春》示范性的阅读教学带动其他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由朱自清的配乐散文《匆匆》引入,让学生简单概括作者的写作风格,如:清新淡雅,语言优美。由此引入另一篇具有此种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春》。 
     2.亦可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音乐CD、图片、flash欣赏等。 
     如:可播放班德瑞的CD《寂静山林》,音乐声响起,伴着溪水淙淙、小鸟啁啾。微风拂过树林哗哗作响,画外音:春来了。引入课文。 
     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尝试欣赏本文,此处可分小组进行。 
     1.轻声读课文,熟读后,放声朗读。 
     借助工具书读准全文,散(sàn)在草丛里,跟轻风流水应和(hè)着,在空气里酝(yùn)酿(niàng)。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全文,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等。 
     (1)指导朗读开头部分,学生轻声吟诵,然后说出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朗读时,要表达出“盼”的感情。“盼望着”“盼望着”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来了”“近了”用重音强调。 
     (2)指导学生结合朗读,边读边鉴赏春草、春风、春雨、春人等画面,不拘泥诵读,读中赏,赏中读,以读代赏,读赏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领会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细描部分。 
     例如:①“钻”“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怎样的特点?应当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些词语?②“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怎样的特点?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句话?③写孩子们草地上嬉戏与写春草有什么关系?朗读时应当强调哪些词语?④写风与写草有什么关系?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朗读“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两句? 
     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放声朗读。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头脑中映现出作者描绘的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其余几幅画面的朗读,鉴赏的过程也大体按如上安排。亦可让学生自己有创意地朗读。 
     (3)结尾部分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讨论下列问题: 
     ①结尾三段各赞美了春天怎样的特点?②这些特点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③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三段话?④朗读时,哪些词语应当用重音强调?在讨论解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反复放声朗读。 
     三、熟读全文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整体风格——柔性之美,而“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臂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的刚性结尾,与全文的整体风格颇不谐调。因此,出示探究练习:你能用另外一种表达方法为文章写一个结尾吗? 
     此练习可分小组进行,每小组选出最佳的两三个结尾在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设计B] 
     本文还可采用联想拓展阅读法。 
     创意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浅显的散文,应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扩展,既不拘泥于教材,又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语文教育。 
     一、导语可同上。 
     二、学生反复自主读课文,熟读成诵后,就文章主体部分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展开联想,搜集古往今来抒写春天景物的诗、词、文等。也可以把本单元“诵读欣赏”中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及“文笔精华”(一)中《充满活力的春天》两文与《春》共同欣赏。 
     搜集资料,可预先布置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让学生动手仿写春天的某一景物,可写短诗也可写小散文。例“秋风”“夏雨”“秋草”等。 
     [教学设计C] 
     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法。创意说明:此设计是针对平时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学生而设计的,通过对两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到语言等的比较,提高阅读水平,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学会欣赏。 
     教师介绍学习本文时的课外阅读书目,然后选择你比较喜欢的篇目与《春》做比较阅读。如,杰夫•伦尼凯(美)的《春天就要来了》;老舍的《春风》;许地山的《春的林野》;梁遇春的《春雨》等名篇。出示名篇《春天》供参考: 
                      春 天 
     春天必然是曾经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一首渐渐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鸟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树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此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只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科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可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笼。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别的什么地方,他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资料整合平台] 
     (1)各方面的描绘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就像一幅长卷风景画,而且这幅画是活动的,鲜灵的,这是构成《春》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艺术构思的新颖精巧,不落窠臼,创作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佳作。创作了深邃隽永的艺术境界。这是构成《春》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二。 
     朴素自然、新鲜而又有风趣的文学语言,是构成《春》的艺术魅力之三。(秋音《诗画合璧的佳作——谈〈春〉的艺术魅力》) 
     (2)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3)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4)《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5)影视资源《窥视自然》。
   
   三 峡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文内容浅显,教学中不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由于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朗读实际水平给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导语设计:(方法可有多种) 
     1.教师自行制作系列描绘三峡风光音乐片,引入课文。 
     2.从《话说长江》中截取介绍三峡美丽风光的片断,师生共同欣赏,指出: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三峡,如今三峡的美丽已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从图片上或在记忆中依稀捕捉它曾有的优雅与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回到一千多年前,看看那时的美丽三峡。 
     3.师生共同翻开地理教材,从地理学角度认识三峡,引入本文。 
     二、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 
     1.熟悉课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环节可借助工具书来完成。 
     2.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形式: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引导。) 
     文章内容提示: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夏、冬、春、秋四季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精彩语句,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片断,略做鉴赏。 
     示例一: 
     作者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示例二: 
     作者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山有异于峡中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三、本文写作时间距今年代久远,寥寥百余字,便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揽笔底。学习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可通过与《水经注》中的另一段介绍三峡的文字对比(见下文):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迂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两段写三峡的文字,课文《三峡》,作者重在写三峡壮丽风光,抓住了三峡的四季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而上段选文重点在介绍三峡段中的“黄牛滩“,语言简洁,属以说明为主的短文。此外还可启发学生,多角度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学习。 
     创意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疏通全文,理解大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之情。因为两文同属古典写景美文,内容与写法上有颇多的相似之处,有较大的比较空间,因此,可培养学生多读、多练,形成较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郦道元的《三峡》写了三峡的四时风光,抓住了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内容浅显,文字凝练优美,与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写作风格和内容上,都有可比之处。 
     《与朱元思书》的整体说明如下: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节选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 
     全文可分三段,基本的格局是先总后分。 
     第一段是总写。可分两小层:前一层有写景,有叙事;后一层先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交待游览的全程,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全段共34字,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而“奇山异水”一语实为全文的纲领。 
     第二段写“异水”。分江流缓急两层抒写。这一段用的是随意点染的写法,须用心品味才看得出来。 
     第三段写“奇山”。这是文中详写的部分。山之“奇”,首先奇在它的整体形象上;其次奇在它的情趣上。 
     正因为富春山有此二“奇”,作者才在观赏中流连忘返,竟至发出这样的感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视名利的思想。 
     比较两文,可先让学生从读入手,诵读两篇文章,然后从山、水、猿啼等角度对比。加深学生对文言美文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例如:比较下面两组中A、B两句,说说写法有什么不同。 
     1.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无思书》)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A.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B.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练习题,重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此设计意在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理性思考,把语文教学与地理学科打通,建立敏锐的语文视角。提倡大语文观。另外此环节需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而选材、剪裁的过程,便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峡风光自古便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处胜景,然而由于近年来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三峡美景大不如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三峡的壮美,然后搜集资料,展开一场关于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辩论的题目可立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人为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思考: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的魅力? 
     [资料整合平台] 
     1.扩展阅读材料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此资料的使用方法见[教学设计B]。 
     2.网站资料: 
     http://www.pinming.net/index3.htm/ 
     http://www.ruimen.com 
     http://www.cbe21.com/subject/chinese/ 
     3.影视资料: 
     《话说长江》《窥视自然》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课的两个训练要点定为朗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观察方法。这一目标的制定是基于本课的内容及形式的特点而定。散文适合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写作思路清晰,用语准确生动,观察视角独特,故作为写作的范文。教学篇目应是写作的最好范本,不可截然地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因此,在学习本文时重点启发学生发现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导而不牵”,不留痕迹地完善学生的思维盲区。 
     一、导语设计: 
     北地的冬凛冽泼辣,江南的冬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会有一番怎样别致的性格?由老舍在《济南的冬天》的姊妹篇《济南的秋天》里的一句话:“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引入课文。 
     二、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语句,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师可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脑海要映现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映显出的画面力求清晰完整。 
     注意:朗读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两件事: 
     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的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 
     (要求:初读,把握基本内容,理清结构层次;精读,理解中心意思,揣摩生动描写)。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了大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分小组通过对精彩片断的反复诵读,揣摩老舍平实、优美的语言风格,及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示例: 
     1第2段,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2第3段,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后的景色,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3第4段,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睛”“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在这段文字中写“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4第5自然段,作者是如何写水的“温晴”的? 
     四、《济南的冬天》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观察角度的新颖独特,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学习写景文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一个要点。结合本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对写作技能的指导。 
     首先要弄清作者描绘每幅画图时的“观察点”在哪里。描绘阳光下的济南全景,作者先俯瞰,然后仰视。描绘雪后山景,作者在远眺。描绘冬水,由俯视到仰视,再进而纵览。在弄清“观察点”的基础上,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例如,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把观察所得具体化,就是常用的方法。作者远眺矮松树尖顶着白雪的景象,这是矮松的形态引起作者的联想,借助“日本看护妇”的比喻把观察所得具体化了。要引导学生在体味、揣摩中学习观察的方法。 
     实施方案:学习了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依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秋(夏、冬)天”的短文。 
     [教学设计B] 
     可采用发现问题法阅读。 
     创意说明: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被忽视的盲区。可尝试使用此种阅读方法。 
     由于《济南的冬天》内容浅显,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可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之余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寻求解答(采用小组合作解决的方式,教师做适当点拨。也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提倡创造性的阅读)。 
     例如: 
     (1)老舍写雪,落在树尖上的是“顶”;落在山尖的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发现作者用语之准确、之奇妙。 
     (2)全文通篇介绍济南的冬天,可文章的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如何理解? 
     [教学设计C] 
     采用比较阅读法。
    创意说明:《课标》尤其提倡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对文学作品的积累。因此,以教学篇目为立足点,进一步开拓视野,丰富阅读体验,进行更好的语文教育,为学生的成长铺设一道人文背景。 
     古今中外,写冬的诗文较多,可把“诵读欣赏”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及“文笔精华”中《草原之冬》等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提高阅读能力与审美品位。 
     学生亦可在课余时间搜集写“冬”的诗文,课上交流鉴赏体验与学习心得。 
     教师也可推荐阅读篇目,供学生参考,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比较篇目,写出比较鉴赏小论文,字数不限,有独特体验和见解尤佳。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写冬作品 
     如,王鲁彦的《雪》、周同宾的《雪》、鲁迅的《雪》、茅盾的《冬天》、俞平伯的《雪晚归船》。 
     例文:              雪晚归船 
     日来北京骤冷,谈谈雪罢。怪腻人的,不知怎么总说起江南来。江南的往事可真多,短梦似的一场一场在心上跑着;日子久了,方圆的轮廓渐磨钝了,写来倒反方便些,应了岂明君的“就是要加减两笔也不要紧”这句话。我近来真懒得可以,懒得笔都拿不起,拿起来费劲,放下却很“豪燥”的。依普通说法,似应当是才尽,但我压根儿未见得有才哩。 
     淡淡的说,疏疏的说;不论您是否过瘾,凡懒人总该欢喜的是那一年上,您还记得否?您家湖上的新居落成未久。他正对三台山,旁见圣湖一角。曾于这楼廊上一度看雪,雪景如何的好,似在当时也为留下深沉的影象,现在追想更觉茫然——无非是面粉盐花之流罢,即使于才媛嘴里依然是柳絮。 
     然而H君快意于他的新居,更喜欢同着儿女们游山玩水,于是我们遂从“杭州城内”翦湖水而西了。于雪中,于明敞的楼头凝眸暂对,却也尽多佳处。皎洁的雪,森秀的山,并不曾辜负我们来时的一团高兴。且日常见惯的峦姿,一被积雪覆着,蓦地添出多少层叠来,宛然新生的境界,仿佛将完工的画又加上几笔皴染似的。记得那时H君就这般说。 
     静趣最难形容,回忆中的静趣每不自主的杂以凄清,更加难说了。而且您必不会忘记,我见时对着雪里的湖山,悄然神往呢。我从来不曾如此伟大过一回,真人面前不说谎。团雪为球,掷得一塌糊涂倒是真的,有同嬉的L为证。 
     以掷雪而败,败而袜湿,等袜子烤干,天已黑下来,于是回家。如此的清游可发一笑罢?瞧瞧今古名流的游记上有这般写着的吗?没有过!——惟其如此,我才敢大大方方的写,否则马上搁笔,“您另请高明!” 
     毕竟那晚的归舟是难忘的。因天雨雪,丢却悠然的双桨,讨了一只大船。大家伙儿上船之后,他便扭扭搭搭晃荡起来。雪早已不下,尖峰却澌澌的,人躲在舱里。天又黑得真快,灰白的雪容,一转眼铁灰色了,雪后的湖浪沉沉,拍船头间歇地汩然而响。旗下营的遥灯渐映眼朦胧黄了。那是中舱的板桌上初点起一支短短的白烛来。烛焰打着额,以船儿的欹倾,更摇摇无主,似微薄而将向尽了。我们都拥着一大堆的寒色,悄悄的趁残烛儿觅归。那时似乎没有说什么话,即有三两句零星的话,谁还记得清呢。大家这般草草的回去了。 
     使用建议:(1)前三篇《雪》可和《济南的冬天》的写雪段做比较欣赏。《雪晚归船》可与《济南的冬天》全文从写作风格等角度比较阅读。 
     (2)关于课文: 
                  淡雅秀丽 玲珑剔透
               ——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描写冬景的散文佳作。作者用新鲜、明快、健朗的笔调,悉心描绘了北方名城济南冬天的景象。宜人的气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明澈透碧的水,都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富有生命力的拟人,那浓淡相宜的色彩,那玲珑秀丽的景物,都在读者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富于感染力,字精词当,读来别有一番诗意,令人百读不厌,陶醉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 
     一年四季,春天大地复苏,草萧树青,充满生机,历来是诗人画家笔下常用的素材;夏天万物茁壮、山荣水美,也不失咏叹之色;秋天色彩斑斓,富庶充实,被冠以“金秋”的美称。唯有冬天,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总有一种严寒肃杀凄凉之感。可是老舍笔下的冬天,却一反平常,竟然是那样温暖安适,荡漾着春天的气息。真是妙笔生花,别开生面。 
     在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山是多情的山,雪是多情的雪,那水也是多情的水。作者的画板移到水前:水不结冰,冒着热气,水藻“真绿”,使得“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也“要在水里照个影”。看,这水是何等有情,人怎能不和它亲近呢?作者又引导读者从水面一直看到晴朗的天空,水绿天蓝,澄澈高远,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在蓝天和绿水之间,有红顶的房屋,有黄色的小山,有灰色的树影。蓝、绿、红、黄、灰,清淡中又点缀着娇艳。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调配色彩的功力。作者又着一个“包“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天地空间的明净、博大、玲珑剔透。从空间上给人以立体的美感享受,使读者不能不与作者发出共鸣:真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作者从外表皮肤的感觉,写到内在心理的感受,从远山写到近水,从轻风写到小雪,蓝天、白雪,青树、黄山;绿的水草,红的屋顶,灰的树影,银的镶边,微微发黄的阳光,粉红色的余辉,创造了色彩的美,又创造了空间立体的美,而温暖、安适则是充满画面的主要气氛,读者就在这温馨的美的世界里徜徉。读文如读诗,读文如观画。《济南的冬天》既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又是一首玲珑的诗,一幅秀雅的画。 
     (3)图书资源:《老舍杂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4)影视资源:《济南》 
     (5)网络资源:http://pinming.3322.net/xntj/th-xg.htm/
   
   夏
     [教学设计ABC]创意说明:本文系自读课文,教学时数定为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学习了前几篇写作抒情散文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本文。这也是课程改革所着力倡导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理解,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成长。 
     导语设计:由唐代诗人高骈的绝句《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引入课文。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一洗历代文人墨客对夏的感受,以新奇、独特的笔触再现了一个多情的夏的写法。 
     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梁衡散文语言的魅力。 
     (2)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 
     (3)可与简真的《夏之绝句》或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做比较阅读。 
     (4)可模仿作者笔法从其他角度选择写夏的素材,写一描写夏景的短文。 
     [资料整合平台] 
     一、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二、推荐比较阅读篇目《夏之绝句》 
                      夏之绝句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已有许久,未曾去关心蝉音。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空中,无法评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卷声音!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砂冲向磁铁那样。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住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 
     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树叶的窗,圆圆扁扁的小叶子像门帘上的花鸟画,当然更活泼些。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地一声晃荡起来,我似乎还听见嘻嘻哈哈的笑声,多像一群小顽童在比赛荡秋千!风是幕后工作者,负责把它们推向天空,而蝉是啦啦队,在枝头努力叫闹。没有裁判。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首先捡的是蝉声。 
     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他好奇的东西都一一放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学时,上课分上下午班,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才有的优待,可见我那时还小。上学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阴,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对我们而言,真是又远又幽深,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多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游吟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 
     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时,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也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胡的背景。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也许我们会发觉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所以,偶尔放慢脚步,让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浏览一番,我们将恍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着自己。而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聆听,也是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踞在不同树梢端,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住在手里的轻愁。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总是一句三叠,像那倾吐不尽的缠绵。而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锦绣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 
     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诵读欣赏”与“文笔精华”(一)
     教学建议:此两项内容,宜采取学生自学、相互讨论,教师释疑点拨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以诵读为主,辅以欣赏,边读边赏,读赏结合。读争取达到当堂成诵,赏以体会诗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为主。既不能以读代赏,又不可只赏不读。其中“文笔精华“以赏析写景佳句为重点。 
     课下搜集写四季的古诗词,运用以上方法欣赏,增加积累,扩大阅读视野。 
     此两项内容也可让学生课下处理,课上交流欣赏体会,形成一篇鉴赏小品文。
   
   写 作
     [中心]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方法] 
     一、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观察要讲究方法,一般是按照“整体—局部(重点观察部分)—整体”的路子进行,不但要观察景物的静态,还要观察它的动态,抓住它的特征。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因此,我们写景一定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二、确定观察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写作顺序指从什么写起,依次写什么,怎样结束,动笔前要想好。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写景的文章,通常是用第一人称“我“(作者)观察的顺序描写,即按观察点的转变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如果是固定观察点,可按空间的顺序来写,也可按时间顺序来写,还可按作者的行踪来写。如果是移动观察点,一般是将时间与空间的顺序结合起来写。 
     三、景物描写要动静结合。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状态,既要写出它的静态,例如景物的位置、形状、大小、色彩等;又要写出它的动态,景物瞬间的形态、位置、声音、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写景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融情于景,情景感人。写景文章要把作者对景物的热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才能情景交融,感动读者。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题目]《我心目中那最美丽的一景》 
     [实践]每天写观察日记,争取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口语交际
     [中心]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情境] 
     1.“请为保护三峡风光献策”。 
     2.交流学习写景散文或古诗文的心得。 
     [提示]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或就一个问题参与讨论均可。讨论中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智慧场,这样就容易产生一束智慧的火花,提倡人人参与,畅所欲言,思想在互相碰撞中,得以补充、吸收、修正。尤其要注意真善美,学生在表达中条理清晰,有针对性,不跑题。表达观点看法时,能够使用有吸引力的能打动听众的语言,并注意到用语的分寸感,使用文明用语。 
     [实践] 
     1.课下搜集资料,精心准备,利用学过的知识为自己讨论时所用。 
     2.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形式,组织一场辩论会,继续训练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