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 格式:  PPT
  • 大小:  2.64M    36张
  • 时间:  2016-05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36页)3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36页)3《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36页)3《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36页)3
读准字音
翻译2
词性活用
中心思想
课文朗读
翻译3
通假字
写作特色
作者简介
内容概括
虚词
联系实际
解题
一词多义
练习1
小结
翻译1
古今词义
内容理解
练习2
宋濂
关于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
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
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
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
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
祝愿、惜别之辞。
朗读
嗜( ) 硕( )
叱咄( ) 俟( )
负箧( )曳(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绮( )
容臭( ) 烨( )
裘( )葛( )缊( )
冻馁( ) 谒( )
撰( ) 贽( )
shì
读准字音。
chì duō
shuò

qiè


jūn
yìng

qīn
xiù

qiú

yùn
něi

zhì
zhuàn
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嗜〗
〖每〗
〖走〗
〖趋〗
喜欢,爱好。
常常。
跑,引伸为“赶快”。
快步走,奔赴。
〖德隆望尊〗
〖填〗
〖或〗
即“德高望重”。
充塞,挤满。
有时。
〖卒〗
〖僵劲〗
〖和〗
〖再〗
〖食〗
〖绮绣〗
〖缨〗
最终。
僵硬。
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两次。
同“饲”,给饭吃。
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帽带。
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裘〗
〖遗(wèi)〗
〖诸〗
〖非……则〗
皮衣。
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个词的意义。之,指书。于,向。
表选择,不是……就是……
〖畅达〗
〖称〗
〖言和色夷〗
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顺畅通达。
称道,赞扬。
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立意
基础
文章
主旨
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对比)
作者年轻时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⒈一词多义

久而乃和
言和而色夷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既加冠
缓解、缓和
谦和
天下第一
男子20岁成年

战则请从
俯身倾耳以请

再而衰
日再食

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请让
请教
第二次
两次
担忧
忧患
⒉古今词义
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走 走送之
古义:
今义:
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
今义:
热水
菜汤

行走
快步走
趋势
或 或遇其叱咄
古义:
今义:
卒 卒获有所闻
古义:
今义:
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古义:
今义: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今义:
有时
或者
最终
士兵
赠送
遗失

虚假
⒊词性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

手 不必若余之手录。

诸 假诸人而后见也。
腰,腰挂,名词用为动词。
手,用手,名词作状语。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⒋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日再食。
“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着。
“食”通“饲”,给饭吃。
⒌虚词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无从致书以观。
介词,用。
介词,因;介词,把。
连词,来。

录毕,走送之。
无鲜肥滋味之享。
弗之怠。
不必若余之手录。
代词,他。
助词,的。
助词,提宾的标志。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㈠给下面的字注音。
嗜( ) 砚( )
硕( ) 逾( )
馁( ) 烨( )
皲( ) 衾( )
shì
yàn
shuò

něi

jūn
qīn
㈡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⒈录毕,走送之。
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⒊腰白玉之环。
⒋假诸人而后见也。
跑,尽快地

腰上挂着
之于的合音
㈢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⒉非天质之早,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
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⑴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⑵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得书之难)
(从师之艰)
(求学之苦)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
⑴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⑵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小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区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益余之勤且艰若此。
⒈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
⒉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援疑质理
⑵俟其欣悦
⑶媵人持汤沃灌
⑷烨然若神人
询问
等待
热水
光彩照耀
⒊下面句子“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人多以书假余
D.以衾拥覆
A
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从得书、从师、求学三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⒌作者谈这些求学经历的目的是:
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