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十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5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作者、背景:
1. 作者:
《战国策》又称《国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整理皇家藏书时发现一批散乱的战国策资料,他按“国别”的体例加以整理编排,又因内容都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事情,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三十三篇,记载了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的史实。
《战国策》的绝大部分篇章是记载战国时的谋臣、策士、纵横家之类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的,着重表现这些人士的才智和作用,书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或夸张的,多与史实有出入,所以与其说《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毋宁说它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或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其叙述多能做到简洁明快、流利酣畅。它的论述或辩驳更是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丰富多彩,其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诸侯间时而罢兵修好,时而背盟攻伐,尔虞我诈,战祸连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国君争相用高官厚禄来招贤纳士,于是“士”这个阶层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这些“士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同时还会揣摩诸侯心理,随机应变,以投国君所好。他们依附于国君,并和统治者相互为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其地位当然也就大大提高了,这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游说之风、养士之风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统治者为加强国力,往往也能虚心纳谏,以期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二)重点、难点:
1. 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语气有何不同?
答:妻的答语中偏爱之情极为明显,“君美甚”,妾的回答则嫌勉强,有敬畏之情;客的回答比较平直,有奉承之意。
2. 邹忌为什么要上谏?
答: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听到三人的奉承而差点受蒙蔽,想到国君身边奉承者大有人在,受蒙蔽的机会更多,因而他在朝廷上现身说法,讽谏齐王。
3. 邹忌是怎样上谏的?
答:他没有单刀直入地进谏,而是先讲自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没有公开批评齐王,而是以身设喻,启发诱导,推己及人,很有说服力,因而使齐王虚心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一)作者、背景:
1. 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其母威后暂摄政,当时秦国认为有机可乘,想趁赵内政未稳之机,攻下赵国。秦军一连攻下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为解燃眉之急,赵急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王虽答应出兵,但按惯例要求赵必须以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宠爱幼子,不答应这件事。打破这僵局的就是触龙。触龙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最终以理服人,说服了赵太后,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二)重点、难点:
1. 触龙是怎样令“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解除精神武装的?
答:国难当头,赵太后因爱子而无法求得救兵,众大臣劝说无效,触龙要出面劝说。赵太后怒气冲冲,如见面直奔主题,触龙也必然无功而返,于是触龙出场时先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然后表明自己对太后健康的关心,说出自己养生的方法,让太后感觉触龙是来问候她,希望自己多保重,这样赵太后就解除了精神武装。
2. 触龙是怎样把话题引到爱子的问题上的?
答:触龙见太后怒气渐消,就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当卫士问题,表现出自己如何疼儿子,这引起太后的兴趣,因为赵太后非常疼儿子,两个人于是就有了共同话题,话题也就转到爱子的问题上。
3. 触龙是怎样说服赵太后,让她痛快地答应儿子做人质的?
答: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更疼小儿子。触龙的话题经过迂回战术,终于谈到正题。于是触龙就谈太后是如何疼爱女儿的,突出太后为使女儿永远幸福,宁可不见到她,表明太后是很理智的。然后从赵立国谈起,指出为国君的如不让其子孙为国出力,只是坐享其成,迟早会丧失特权,甚至会灭国亡家。而现在有机会让长安君立功,太后不肯,怎么谈得上爱自己的小儿子呢?赵太后终于明白溺爱对儿子没有好处,于是痛快地答应让儿子到齐国做人质,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邹忌八尺有余    
A.       
   严大国之威以敬也    
   徐公来,视之
    B.      
  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宫妇左右莫不王  
    C.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虑  
    群臣进谏,门若市
    D.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
2. 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 皆以美徐公      ② 能谤讥市朝
③ 皆朝齐          ④ 此所谓战胜朝廷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下列各句与“地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4. 找出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服衣冠
    B. 济而夕设版焉
    C. 辞白帝彩云间
D. 皆于齐     
    A. 如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 视之,自以为弗如
    C. 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
    D. 吾与徐公美?        
    A.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臣知不如徐公美
    C. 帝感其,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沛公欲倍项羽邪     
    A. 数月之后,时时而
    B. 赵王信秦之
C. 经历坎坷,以日记记之 
5. 请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E.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师触龙见太后
 令得补黑衣之数
    B.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寄臣以大事也
       一旦山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
       昔人已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 于是为长安君车百乘
       舟首尾长八分有奇
7.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入而趋,至而自谢
清风来,水波不兴
     B. 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C. 老妇辇而行
        子何而往
     D. 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而白章
8. 分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 没死以
    ② 赵王之子孙者,其有在者乎
    ③ 今媪长安君之位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于齐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题干引例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 例:愿未填沟壑而托之(    ) 
A. 此其近者祸身,远者及其子孙
    B. 而不今令有功于国
    C. 微夫人之力不
    D. 徐公何能君也
② 例:乃自强步,日三四里,益耆食(    ) 
    A. 老臣贱息舒祺,最
    B. 丈夫亦爱怜其子乎
    C. 太后之色
D. 时,一狼径去
10. 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和词性都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不若长安君之
    B. 由此观之,王之蔽
    C. 孰知赋敛之毒,有是蛇者乎
D.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11. 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
“为”的常用义项是:a.做、干 b.充当、当做 c.成为 d.为了 e.替 f.对、向
① 必以长安君质,兵乃出(    ) 
②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 
③ 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之泣(    ) 
④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赵(    ) 
⑤ 不足外人道也(    ) 
⑥ 于是长安君约车百乘(    ) 
 
二. 阅读:
(一)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B. 徐公来,视之(同“熟”,仔细)
C. 我也(自私地夸奖我)
D. 服衣冠(早晨)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B. 吾孰与徐公
C. 城北徐公,齐国之丽者也   
D. 登泰山而天下
3. 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客从外来,与坐谈。     
B. 欲安所归乎?
C. 曹公,豺虎也。    
D. 受制于人
4. 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比城北徐公美丽吗?      
B. 我与城北徐公仔细比,我漂亮吗?
C. 我与城北徐公谁漂亮?      
D. 城北徐公比我美丽吗?
5. 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在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口气有差别。用原文填写问话内容并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              ”感情色彩是               
    他问妾:“                ”感情色彩是               
他问客:“                ”感情色彩是               同样是赞扬邹忌貌美,妻、妾、客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妻曰:“                ”;
妾曰:“                ”;
客曰:“                ”。
这表明三人由于身份、心理不同,表现出的情感、语气也不同:妻的感情         ;妾的感情                ;客的感情               
 
(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内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复国求贤》)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币   卑:降低,  厚:丰厚。   
B. 而五百金   捐:捐献。
C. 今王诚欲士   致:致意。       
D. 于是不期年    能:能够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涓人言君曰。           隗且事。
况贤隗者乎。           故往郭隗。
A.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B.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C.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D.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3.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A. 来招揽有贤能的人,想准备将来报仇。
B. 用招揽有才能的人,想将来报仇。 
C. 来招聘有才能的人,想准备用他们来报仇。
D. 用招待有贤能的人,想准备来报仇。 
② 人将谁朝而可?       
A. 我带领谁临朝合适呢?      
B. 我带领谁去拜访合适呢? 
C. 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     
D. 我应当在朝廷上接见谁才合适呢?
4.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燕王招贤致士的一组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③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④ 岂远千里哉
⑤ 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⑥ 土争凑燕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①⑤⑥
 
(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无民?无有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种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齐国有名的孝女)无恙乎?撤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赵威后即《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1.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者不(“说”通“悦”,通假字,高兴)
B. 何以齐国,子万民乎(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王)
C. 何以不也(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D. 困穷(“振”通“赈”,通假字,救济)
2. 对“齐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和“臣奉使②使④威后”中“使”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四个都相同    
C. ②④相同                                         D. ①③相同
3. 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年岁)  
B. 是助王其民者也(安定)
C. 故有问,舍而问者耶(根本,末节)
D. 中不交诸侯(求)
4. 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如读音不同请标示读音。
(1)书 
A. 未发(    )             
B. 斫大树白而之曰……(    )
C. 申子、韩非皆著(    )
D.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    )
(2)食
A. 有粮者亦(    )(    )
B. 肉者鄙(    )(    )
C. 丰衣足(    )(    )
(3)使
A. 齐王使使者问赵太后(    )
B. 臣奉使使威后(    )
C. 但使龙城飞将在(    )
D. 送元二使安西(    )
(4)岁
A. 盖一之犯死者二焉(    )
B. 太医以王命聚之,赋其二(    )
C. 亦无恙耶(    )
D. 年七,亦助之(    )
5. 下列句子中哪句有通假字,请找出来,并写出本字。
(1)使者不说                   (    )通(    )
(2)恤孤独,振困穷                   (    )通 (    )
(3)彻其环  ,至老不嫁       (    )通 (    )
(4)於陵子仲尚存乎           (    )通(    )
6.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1)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您)现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难道能把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官职呢?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译:(齐王)靠什么来统治国家,抚爱百姓呢?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译:上朝不向王称臣,下朝不会管理家事,没有事也不去与诸侯交往。
7.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即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B. 赵威后提出“民为本,君为末”,与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同。
C. 这篇短文以记事为主,记叙了赵威后的外交活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D. 赵威后批评了齐王的不善于用人,体现了她对友邦国家命运的关心。
 
 
 
 

【试题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 基础知识:
1. B    2. C    3. C   4. ① D  ② B  ③ C  ④ B
5. C    6. A    7. D 
8. ① 使动 ② 名词动用、动词做名词 ③ 使动  ④ 名词动用     
9. ① B     ② C    10. D    11. ① b  ② e  ③ d  ④ c  ⑤ f  ⑥ e
 
二. 阅读:
(一)
1. C    2. D    3. B     4. C  
5.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感情色彩:亲切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平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勉强、拘谨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阿谀、逢迎
(二)
1. A    2. C    3. ① C    ② C        4. D
 
(三)
1. B     2. C     3. A   
4.(1)A. 信   B. 写   C. 书籍   D. 字条    
(2)A. 给……吃(si)     B. 吃(shi)    C. 粮食(shi)  
(3)A. 派     B. 使命    C. 假若     D. 出使    
(4)A. 年     B. 每年     C. 收成     D. 年龄
5. (1)“说”通“悦”  (2)“振”通“赈”  (3)“彻”通“撤” (4)无
6.(4)    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