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十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4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
一、导入,走近文本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千古传诵的历史散文,也是有关齐威王纳谏的,那么这一次纳谏和谁有关系呢?
生:邹忌。
师:对,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它选自《战国策》。(板书课题及《战国策》)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品读,感悟:
师: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文章讲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说他很美,他却不这么认为,他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让齐王不要像他那样受蒙蔽,齐王就采纳了他的建议,齐国因此战胜了其他的国家。
师:你读得很明白,讲述得很完整。谁有不一样的表达吗?
生2: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师:真好!多简洁的表达啊!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了,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1:邹忌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接受批评。
生2: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接受批评意见。
师:哪一种理解更好?
生:第二种。
师:很好,那么,“讽”的意思就是:“委婉地规劝”,“谏”指“批评意见”。
我们再来读课文,你有没有发现,文章在行文方式上以什么为主?
生:(思索地)对话。
师:对。文章是以描写人物对话见长的,那么,文章写了邹忌同家人的几次对话?
生:(齐)三次。
师:是呀,邹忌有“三问”,妻、妾、客共有“三答”(板书:三问、三答),请你在文中标注出这“三问”、“三答”。我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给大家板书出来。
(生读并标注)
生1:(板书)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生2:(板书)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大家看着黑板读一读这“三问”、“三答”,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3:邹忌的“三问”问法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师: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3: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俊美。
师:很好,那他的问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3:问妻子用“我”,问妾和客用“吾”。
师:据我所知,“我”和“吾”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统一成一个字呢?
生4:我觉得他与妻子说话,显得很亲昵,所以用“我”,他与妾的关系同他与妻的关系不一样,所以应该严肃些,用“吾”就显得比较严肃。
生5:他家来的客人也不像他与妻那样亲近,关系一般,所以用“吾”也比较合适。
师:原来,古人用字有着这样的奥妙啊!
生6:“孰”的位置不一样。
师:说一说吧。
生6:“吾孰与徐公美”,把“吾与孰”并列,我感觉他想知道谁美的心情非常强烈。而问客人的时候,就不能表现得这样强烈,应该委婉一些,就把“孰”放后面了。
师:老师太喜欢你这样很有见地的思考了!大家再读一读这“三问”,琢磨一下,是不是这样?(生自由地读)
师:原来,一个字在句中位置的不同会使整个句子表达情感的程度发生变化,这是多重要的发现啊!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妻比妾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
师:那就有什么不同吗?
生2:妻和妾的回答都用了反问句,都表示了一种肯定的、不用怀疑的口气,但妻的回答更肯定些。
师:怎么就更肯定了呢?
生2:“君美甚”就是说“您美极了”,就显得更肯定。
师:我们把“甚”放在“美”的前面试一试,会有什么变化?
生3:“君甚美”就显得平淡一些了,不如“君美甚”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地赞美。
师:是呀,在妻子的心里,他的夫君是谁也比不上的。“君美甚”三个字让我们感觉到了妻的热情洋溢,那种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古人用字多巧妙啊,那么,妾为什么不也说“君美甚”呢?
生4:妾的地位跟妻的地位不一样,她不敢那样说。
生5:妾觉得自己地位卑微,对邹忌以及妻有一种胆怯、畏惧的心理,所以她不敢像妻那样亲昵地表达出来。
师:老师很欣赏这样一种智慧的解读。还有谁想说吗?
生6:客人的回答没用“君美甚“,也没用反问语气,让我们觉得很平淡,但毕竟也是一种赞美。
师:真好,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语言的魅力了吧?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为一组,一位作邹忌,其他三位同学分别作妻、妾、客,听一听有什么不同。
(生分组练习,兴趣盎然)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生1:我认为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四个人各自的身份。
生2:由于每个人的心理不一样,所以语气、语速也不一样。
生3:有一个同学还加上了表情,显得很生动。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
邹忌听了夸赞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齐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师:于是,邹忌进行了三……
生:(齐)三思。
师:对,三思。(板书“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
生:(小声讨论)
师:谁能到前面来想一想?(没人举手)
大家希望谁来?(异口同声指名一男生)
好,请你来。
生1:(到台前作思想状)我的妻子认为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2:我觉得他应该想到,也就是得到一个结论,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师:你太会想了,这才是邹忌呢!是呀,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板书: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摇头)
师:(面向台上的那位同学),你还在这儿想呢,你又想了些什么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真好!你现在是真正的邹忌了。(生掌声响起)
对于一件生活小事,很多人也许就一笑了之了,但邹忌却抓住这样一件小事,完成了一次极为漂亮的进谏。邹忌是怎样给威王进谏的呢?
生:(自由地读)于是入朝见威王……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邹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威王,并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生:(齐)三比。
师:(板书“三比”),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生:王之蔽甚矣。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板书:推王之蔽)
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生1:会。因为邹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国家大事,他这样关心国家,我会接受他的进谏。
师:是呀,谁能拒绝一位爱国之人的进谏呢?这位同学谈到邹忌用了一种很好的进谏的方法,那就是“类比说理”,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
生2:我也会,因为邹忌没有直接给威王进谏,他很含蓄,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师:你的意思是说邹忌用了委婉的进谏的方式。真好!
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呢?
生:(齐)是! 
师:何以见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师:大王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1: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2: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3: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4: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师:是呀,每一个汉字独一无二的形象都饱含了古人多么丰富的思想。于是,邹忌进谏成功,虚怀若谷的威王为了更好地纳谏,实施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那就是三……
生:(齐)三赏。
师:对(板书:三赏)。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生:(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师:如果我们再用“三”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
生:三变。
师:(板书:三变),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生:(齐)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师:还有吗?
生:(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四、总结,拓展文本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生1:作为君王要善于纳谏。
生2:给别人提意见要像邹忌一样委婉。
师:是的,“良药”不一定非要“苦口”才利于病呀!那么,“忠言”也不一定非(师生齐)“逆耳”才“利于行”。
生3:谋士进谏不仅要有胆量,还要有智慧,否则会被砍头。
师:是呀,历史上因进谏不当而被杀的有不少呢!比干不是被挖心了吗?
生4:说话讲究技巧是很重要的。
生5: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出于好意或有目的的夸赞,也不要因别人的恶意批评而沮丧生气。
师:你有了更独到的见解,真好!
除了大家说到的,老师还以为文章“三叠排比”的语言和结构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散文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所以,类似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战国策》里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其中的《触龙说赵太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