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资料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中考复习资料

  • 格式:  DOC
  • 大小:  94K    10张
  • 时间:  2016-05

2006—2007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毕业考试语文试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座号



 2006—2007学年度
九年级毕业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
(二)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选出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2分)
A憧憬 跌宕dàng 犀利xī 豁达 B皎洁 家眷juàn 磅薄 贮chǘ蓄
C汲取jí 炫目 和煦 附和hē D虐待 憎恶zèng 嫉妒 风靡mǐ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2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大型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梦想中国”、“超级女生”、“青年歌手大奖赛”等。
B、贵州民办教师陆永康双腿肌肉萎缩,面对困难他不以为然,36年来他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地跪着行进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
C、2006年11月25-26日两天,全国发生三起特大矿难事故,随着77条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怒斥”背后的“双重失灵”。
D、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闭幕式上,众多明星演唱了观众耳濡目染的流行歌曲。
3、修改病句。 (4分)
①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②昨天下午,学生会干部研究并听取了各班同学对开展“读好书”活动的意见。
                                      
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 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答:                                                  
5、下面是某箱包公司的一条广告词,耐人寻味。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它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答:

6.课文默写(12分)
(1) ,风正一帆悬。
(2)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 ,草色遥看近却无。
(4)苏轼《浣溪沙》中与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听唱黄鸡与白日”意思相反的一句诗是 。
(5)《论语》中 , 。强调了有创造性的见解和新的发现的人才可以做老师。
(6)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都是描写洞庭湖壮阔磅礴气势的千古绝唱。
(7)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这个成语是由《木兰诗》中的“ , 。”概括而来的。
(8)人们常引用《爱莲说》中的“ ,
。”比喻一些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能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节操。
二、专题与综合探究(6分)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辞海》)
材料二: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材料三: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描绘着龙,雕刻着龙,简直是“龙的世界”;人们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甚至谈话之间也离不开龙,如“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等;以龙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如龙舟、龙灯、龙笛等等;以龙为名的建筑、地名不胜枚举,如龙门、龙壁、龙亭等等。
材料四:龙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①、探究上述四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你对“龙”的认识。(至少三点)(3分)
答:

②、相关链接:最近有关媒体报道,有专家正在重新建构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品牌,龙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标志,原因是“龙”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会让外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片面、武断的联想。
互联网上展开了“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中国的形象标志——龙?”的调查和讨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3分)
答:

三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12分)
父爱的尊严是一种痛
查一路
  ①同学从家乡的县城来看我,我差点认不出他。几年不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对他来说,这是沧桑生活的见证。他从贫苦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中专毕业,娶了个多病的妻子,妻子病刚好,又要为随之而来的孩子操心。等家庭的一切都有了好转的迹象,自己却下岗了,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②终于,同学想办法摆了一个地摊,卖儿童玩具、零食之类的小杂货,诚实和热情,为他赢得了很好的生意。他很高兴,我们也替他高兴。可是现在?我猜不出他的生活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同学苦笑了一下,才说出了原因。原来,不知不觉他儿子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小学就在他摆摊的500米外。一开始倒没有什么,后来班里的同学都知道了儿子的父亲是个摆地摊的人,就开始嘲笑他。头几次,儿子忍住了,后几次,他就忍不住偷偷地哭。经多次追问,儿子道出了实情。
  ④为此,他每天走很多路,绕开小学的门口,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生意已大不如前。他极力躲闪着放学的孩子,躲闪着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⑤这又是何苦呢?我试探着说,你可以和儿子说清楚,他会理解的。同学说,他希望儿子不理解,儿子若是理解了,就过早地承受了一份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压力。为什么要用生活的沉重来代替他童年的无忧无虑呢?我无话可说,只是想着他推着车子串街走巷的样子,有点崇高,也有点悲怆。生活的困顿,不该剥夺做父亲的尊严,这是他精神的最后一块领地,凛然不可侵犯。  
⑥我想,可能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它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然而,为了捍卫这种神圣的高度,却需要一个男人付出辛酸的代价。
  ⑦我想起我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他负责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和厕所。50岁的模样,头发花白,脸像松树皮一样黝黑且皴裂开来。他每天的活又脏又累,而且被世俗的眼光所轻视。但奇怪的是,每次下班后他都精心地打扮自己。抹些自来水用梳子将花白的头发梳得平平整整,一丝不苟,换上洁白、干净的衬衫,而且还会扣上封领扣,并滑稽地戴上一副眼镜。这时的表情慈爱而庄严,与平时判若两人。后来他觉察出我们的好奇,就解释说,他有个女儿在初中读书,他每天下班后都去接她回家,女儿只知道他在大学工作,而不知道他具体干什么……
  ⑧所以,在见到女儿的一刹那,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接近于教授:山一般伟岸的身躯,海一般渊博的学识,沉默如幽谷博大深沉,言辞如江河滔滔不绝,口角表露着自信、仁慈、悲悯的微笑,眼神流露出太阳神阿波罗般智慧的光芒。这是天下儿女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
  ⑨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很痛心地谈到这样一件事。他一直崇拜他的父亲,他父亲对此也了然于心。在父亲生命的晚期,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可是,他每次回家,父亲总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他报以顽强的笑容。这时他便肃然起敬地欣赏父亲。有一次父亲伸手去拿一只茶杯,茶杯却中途落到了地上。父亲离去了,那只半空中颤抖的手却一直凝固在他的记忆中。他觉得这便是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正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人性地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
  ⑩看来,对父亲形象的光辉歌颂,只能怂恿男人在生活中做鱼死网破的挣扎。让父亲做一个很平常很自然的男人吧!他既有可能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也有可能是轻舟淡月小桥流水的纤细。真正爱父亲就要学会接纳父亲的卑微和渺小。
(选自《青年博览》2006年第9期)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父亲的尊严”?(2分)
答:
9、文中一共写了哪三位父亲?他们为了“父亲的尊严”分别做了什么事情?(3分)
答:

10、文中第⑥节,作者为什么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2分)
答:

11、文中第⑨节划线句中“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2、你赞同文章最后一节划线句作者的说法吗?为什么?(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0分)
①热浪一阵比一阵热,飓风一场比一场猛,海平面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地球暖化对人类发出的警告。但科学家指出,地震频发也与地球变暖有关。
  ②据加拿大新闻社报道,加入全球暖化争论的最新科学学科是地质学。一些地质学家解释说,气候暖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这将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引发极端的地质事故,其中包括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一立方米冰的重量接近一吨,而一些冰层的厚度会超过1000米。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
  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吴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种效果:他用拇指压着足球,当拇指抬起,对球的表面压力除去之后,足球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地球两极这些厚冰层像拇指按压地球一样,给地球带来大量的压力,压制住地震的发生,但在它们融化之后,便会引发地震。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下,就会形成海啸。当然,对地球来说,由于地壳非常坚硬,这个恢复原状的过程相当缓慢。比如,目前,加拿大东部偶然发生的地震,其实与一万多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河期的反弹有关。南极洲及格陵兰积雪的融化也会有相同的影响,但过程将因温室效应而加速。
  ④帕特里克•吴还表示,冰层融化后,重新液化的水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增加海底所承受的重量,而这也可能对地层深处的板块造成影响。
  ⑤地壳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敏感,之前已有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修建大坝后,大坝拦截而成的水库水量增加,引发地震。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火山专家阿兰•格拉比尼尔表示,当他发现加州海岸的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有关时,一开始还有些怀疑。可是,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的这种联系尤其明显。他说:“冰层融化,地壳的负载减轻,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的岩浆就更容易喷出来,这就是火山。”
⑥英国地质学家比尔•马奎尔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指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着地震、火山喷发和灾难性海底滑坡发生的频率。这种现象已经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而且证据显示,它正再度发生。”
13、为什么说地震频发与地球变暖有关?(3分)
答:

14、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请从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处,写出它的表达效果。(2分)
答:

15、第③节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16、阅读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在下列表格内容栏内写出你最想提出的问题(用中文),发一封E-mail给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吴。(信中不必写收件人姓名(称呼),不必写发件人姓名、日期。直接写提出的问题。)(3分)
链接材料:东方网2006年11月26日消息:记者从江苏省地震局了解到,昨天晚上7:55左右,东台市部分地区发生ML4.0级(相当于里氏3.6级)的轻微地震。震中位于东台市境内的南沈灶镇及其周边的富安、富东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持续时间约30秒左右,发生地震区域的群众有轻微震感。截至记者发稿时,当地还没有接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收件人地址
Ptlhk@canada.com

主 题
地 震

内




四、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做17~22题。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7~10题。(10分)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 从流漂荡 (4) 窥谷忘反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9.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0.填空:
甲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乙文中用“ ”总评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用“ ”表明作者寄情山水,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1.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22.“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五、写作(50分)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一)、走近一片树林,“我”嗅到了清新的空气,走近一个作者,“我”触到了跃动的灵魂,走近一门学问,“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请以“走近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歌词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母亲》)
歌词二:“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懂你》)
生活中我们曾为自己读懂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个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而感动不已。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懂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⑤不少于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⑦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06—2007(下)第一月考
九年级语文试题(答题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 【 】(2分)
2、 【 】(2分)
3、修改病句。 (4分)
①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②昨天下午,学生会干部研究并听取了各班同学对开展“读好书”活动的意见。
                                      
4、 (2分)答:                                                  
5、 (2分)答:

6.课文默写(12分)
(1) (2) ,(3)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