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观潮
【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
查找资料,了解南宋的历史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临安举行观潮盛典的风俗以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借助钱塘江江潮的图画或录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帮助理解课文。
查找别人写作的观钱塘江江潮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钱塘江江潮的雄伟景象
【导学在线】
     钱塘江观潮是天下奇观这一,钱塘江的潮水,与当地的地形有关。钱塘江口呈喇叭形状,每当海上潮水涌入,钱塘江口水位急剧上升,波涛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每年农历十八左右是潮水最大的时候,男女老少相携观潮的络绎不绝。今天,我们也有幸跟着作者所写的文章去观潮。
【资料链接】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自主先学】
朗读课文,要求语音正确,停顿适当,重音合理,感情充沛。
读准下列字音
霆(  ) 斋(  ) 艨艟(  )(  ) 履(  ) 倏(  ) 舸(  ) 泅(  ) 
鲸(  ) 仞(  ) 绮(  ) 穹(  ) 僦(  ) 赁(  )
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第一段:天下之伟观也(     ) 既望(     )方其远出海门(     )(     )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吞天沃日(   )
势极雄豪(     )
第二段:每岁(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     )如履平地(    )倏而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一舸无迹(   )随波而逝(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第三段: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    )鲸波万仞(    )(       )
以此夸能(    )
第四段:珠翠罗绮溢目(    )倍穹常时(   )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间也(   )(    ) 
掌握重点词语
(一)一词多义
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观: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能: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腾身百变(     )
(二)词类活用
天下之伟观也(            )   披发文身(            )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
【合作探究】
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随文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天下之伟观也(    )  吞天沃日(    ) 如履平地(     )
人物略相睹(    )  披发文身(    )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阅读训练
1、作者用十分简练的笔墨描绘了钱塘江潮汹涌而至的壮观景象。分别用“           ”、“           ”等比喻写其状态、色泽;用“           ”写其声音之大;用“           ”写其气势壮阔,令人叹为观止。
2、文中引用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来表现什么?
【学习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