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 *枣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六 *枣核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枣核》公开课教案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作者:lily701


《枣核》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  曲莉     授课班级    八(3)班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
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师示范:第十段中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