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必修1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1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1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1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1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1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件ppt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6高考考纲解读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重难提示
1.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
2.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重点)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重点)
4.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
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成因分析。(难点)
6.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难点)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壳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
A是 ,B是 (或 ),
C是 (或 )。 ① ;② ;
③ ;④ 。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变质岩
沉积岩
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各环节除了观察箭头指向外,还应注意:①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从岩浆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②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为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为变质岩;③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可从以下概念来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动力;
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
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反映。(表现形式)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_______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内部
平行
褶皱
垂直
海陆变迁
火山
3.结果: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__。
高低不平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地质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侵蚀作用 ②风化作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⑤地壳运动 ⑥沉积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2.形成片麻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
D
C
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三种形式。第2题,花岗岩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会发生变质形成片麻岩。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4.地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A
解析:第3题,由于该地貌位于河西走廊,即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其风力侵蚀较严重,因此该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第4题,此处地貌应是先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之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经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形成该地貌。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主要表现形式
太阳辐射能
生物
崩解
破碎
侵蚀
流水
【误区警示】 
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
平坦
【思考探究】
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_______,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______________。
(2)从堆积物质上看:________堆积和________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________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平坦
波状起伏
流水
风力
冰川
【技巧点拨】分析外力作用塑造地貌的思路方法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则是以某种作用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主导的外力作用不同。
例 据考证:在3.8亿年前,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陆浅海,后经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形成石英砂岩。结合“武陵源风光邮票图”,回答(1)~(2)题。
(1)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
①地壳的上升运动 ②地壳的下沉运动 ③流水的沉积作用 ④流水的侵蚀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地区的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典型植被类型依次是(  )
①沉积岩 ②变质岩 ③岩浆岩 ④热带季风气候 ⑤亚热带季风气候 ⑥温带季风气候 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⑨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⑤⑧  B.①⑥⑨
C.②④⑨  D.③⑤⑦
B
A
【解析】第(1)题,砂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时必定在地表以下;而武陵源峰林现已出露地表,推断其成因是地壳的上升运动。读图可知武陵源峰林陡峭,还有石桥、石拱等地貌,结合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推断该地貌景观的形成离不开流水侵蚀作用。第(2)题,该地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___________,如下图:
迎风坡
沙丘等高线图:根据沙丘形态特征与风向的关系可知,a坡为沙丘的缓坡,即迎风坡,b坡较,为背风坡
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___________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由大到小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差异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侵蚀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水侵蚀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的形成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a   B.b C.c   D.d
A
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第2题,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完成3~4题。
3.上图中“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碳循环 ③水循环 ④生物循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A
D
解析:第3题,黄土桥所在的地区黄土广布,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最严重。第4题,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不仅与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有关,还与碳循环、水循环有关。
国土资源部在广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世界地质奇观—乐业天坑群(如下图),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乐业天坑”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火山喷发
C.流水溶蚀      D.断裂下陷
C
6.下图中各地貌形态与“乐业天坑”成因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广西乐业天坑群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形成的,和它成因类似的是桂林山水。
C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比较多,例如下图:
无论图示如何变化,在判读时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该类图示的基础。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3)在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一般不会含有化石。
下面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
A.东非裂谷   B.海岸山脉
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
(2)在图甲①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B
B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1)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后会形成哪些地形?
提示:岛弧链、海沟、海岸山脉等。
(2)两大板块张裂处会形成哪些地形?
提示:裂谷、海洋、断块山、陡崖等。
(3)两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后常形成什么地形?
提示: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
2.信息解读
命 题 探 究
► 命题点一 风力作用与地貌发育
 
例 2 [2014•安徽卷]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 (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的沙岭沙山在较早时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其上的垄槽则是由偏北风吹蚀形成。
C
► 命题点二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例3 [2014•重庆卷]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1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图1
B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厘米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1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C
D
由图可知,图中大多是直径9厘米左右的砾石,结合选项可知图中D项9厘米左右砾石所占比重最大。
[解析] (1)B (2)C (3)D 第(1)题,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河源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砾石滩属于河漫滩,河漫滩主要在河流的中游地区,且河道弯曲程度比较大的河漫滩地区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泥沙颗粒小,且堆积有一定的规律性。第(2)题,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石笋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冰斗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石笋和冰斗棱角分明;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风力长期侵蚀下,岩石变圆;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大多是直径9厘米左右的砾石,结合选项可知图中D项9厘米左右砾石所占比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