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ppt课件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返回目录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纲概览
1.以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等,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实践意义。
2.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结合区域图或示意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等的影响。
返回目录
考向定位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①________。
2.表现形式及作用
(1)②____________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③__________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结果:地表变得④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热能
地壳运动
喷出地表
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⑤__________。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太阳辐射能
崩解和破碎
地表岩石
侵蚀
流水
风化或侵蚀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⑪__________。
特别提示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表,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
(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壳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趋向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图11-1
A⑫________________;B⑬__________________;
C⑭________________;D⑮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重熔再生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
► 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方法 判读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图5-3
图5-3
图5-3
图5-3
例1  【2011•山东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图11-2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解析] D Ⅰ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Ⅱ为断层,岩体发生了破裂,且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Ⅲ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Ⅳ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探究点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流水地貌
(1)侵蚀地貌:流水侵蚀一方面使谷地、河床加宽,形成“V”型谷,如长江三峡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另一方面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此外,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区易遭受水的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2)堆积地貌:在出山口处,水的流速变慢,颗粒大、比重大的泥沙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形成扇状的地貌,即冲积扇;在河流下游地区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冰川地貌与海岸地貌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方法 分析地貌形成原因的思维模型
任何地貌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变化的过程和表现,所以依据地貌不同的形成原理可以归纳出我们分析地貌形成的思维模型。例如分析三角洲形成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形成三角洲需要河流携带泥沙,而泥沙含量多少和植被、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有关;(2)泥沙是否被堆积在河口处。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例2 国土资源部2012年4月28日发布的全国土地石漠化报告显示,我国石漠化的总面积达到了11.35万 km2,每年因为石漠化损失的耕地面积为2万hm2。这个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土地逐渐被石头占据,90%的石漠化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下图为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1-3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依图判断,云贵高原形成发育过程的先后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2)石漠化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径流缺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解析] (1)B (2)A 第(1)题,结合地层形态及地下暗河发育过程进行先后顺序的判断。第(2)题,由于云贵高原土层薄,降水集中,加之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石漠化。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探究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应注意以下两点:
1.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图11-4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熟悉物质循环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掌握判读方法
①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
②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其作用是重熔再生。
③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例3 【2012•山东卷】图11-5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图11-5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 D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于甲处顶部褶皱缺失,因此首先受到侵蚀作用;后发生沉积作用,在岩石顶部形成沉积岩。岩浆侵入沉积岩Ⅰ中,岩浆侵入发生的时间比沉积岩Ⅰ形成的时间晚。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技能提升11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典 例 精 析
【2011•全国卷】读图, 完成下题。



图11-6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该山体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按成因该山体的岩石属于岩浆岩。各类岩石在地球表层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沉积岩。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信息获取 (1)题干信息:说明信息来源。
(2)图示信息:岩浆活动景观。
(3)设问信息: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影响。
思路引领 读图获取信息→调用地壳物质循环信息→结合设问确定答案。
误区警示 对图示信息获取不准,对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掌握不准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思 维 升 华
  1.景观图的判读内容
(1)利用景观图进行区域定位。
(2)利用景观图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利用地理景观判断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
(4)根据景观图分析某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
(5)根据人文景观判断相应的社会活动类型。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景观图的判读步骤
(1)注意阅读题干和图名,从外围条件中获取与景观图有关的关键信息。
(2)准确判读景观图所表示的地理因素或要说明的地理现象。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联系所学地理知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4)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利用景观图中的信息,针对试题的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返回目录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基本形态:有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两种。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返回目录

背斜
向斜
海洋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记忆诀窍 如何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高地。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2)断层的位移类型



特别提示 如何区别断裂和断层
一是看岩石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2)组成:包括④__________和火山锥两部分。
返回目录

火山口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特别提示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在陡坡上要呈“之”字弯曲等。
返回目录

二、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侵蚀地貌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V
侵蚀
堆积
2.堆积地貌
(1)山前:⑧_____________平原。
(2)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
(3)入海口的海滨地区:⑨__________。
特别提示 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1)溯源侵蚀: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河流上游),使河谷向源头方向延伸。
(2)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使河床加深,河流纵向发展。
(3)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洪积—冲积
三角洲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图12-1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特别提示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易形成聚落。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 探究点一 褶皱山与断块山
  1.褶皱山与断块山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方法 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1)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内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
(2)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图5-3
图5-3
图5-3
图5-3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向斜槽部受挤压,易形成不透水层。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图5-3
图5-3
图5-3
图5-3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断层带、背斜、向斜。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图5-3
图5-3
图5-3
图5-3
例1 【2012•江苏卷】图12-2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图12-2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图5-3
图5-3
图5-3
图5-3
[解析] (1)D (2)C 第(1)题,解答本题必须理解图中岩层的埋藏深度是相对于图中各地的地面(地形剖面线)而言。将埋藏深度线与地形剖面线结合,恢复岩层形态(见下图),据此判断,只有①④处为背斜谷。
第(2)题,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⑤处岩层出现断裂且有明显下降现象。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 探究点二 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
面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图12-3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图5-3
图5-3
图5-3
例2 【2012•上海地理卷】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据此回答(1)~(2)题。
(1)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震使海底抬升
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  )
A.岛弧和海沟      
B.海岭和海沟
C.海岭和裂谷
D.岛弧和裂谷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解析] (1)C (2)A 结合海底扩展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知,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冷却而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沿岸山脉、岛弧和海沟。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 探究点三 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例3 【2012•惠州模拟】读下面的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图12-4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由图可知(  )
A.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
农耕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2)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A.河流入海口      
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图5-3
图5-3
图5-3
图5-3
[解析] (1)C (2)B 第(1)题,结合图示知,该地貌为山前洪积—冲积扇,由于自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具有一定坡度,排水条件良好,沙土和粘土分布较广,土壤肥沃,适于农耕。第(2)题,结合上题即可判断结论。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 探究点四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
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①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图12-5
图12-3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特别提示 平原不一定都是聚落密集区
一般来讲,平原地区是聚落的理想环境,但并非所有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分布,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由于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则人烟稀少、聚落很少;再如西西伯利亚平原因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也很少。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2.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地区:在修建过程中应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开凿隧道时从背斜部位穿越;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如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由于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因此山地地区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影响比较大。
①运输方式的选择:优先选择公路,其次选择铁路
运输。
②线路分布: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③延伸方向: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进,呈“之”字形。
(2)平原地区:受地形限制较少,修建难度小,所以路网密度大,交通便利。但在选择线路时应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例4 【2012•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6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答案] (1)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2)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该区域地形主要为平原和山地高原两部分;看清问题中“在地形影响下”这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该地平原和山地高原不同地形下的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第(2)题,题中已明确要求回答三角洲的成因,了解河流下游的特征,从河流的沉积过程方面入手,注意使用关键词,本题不难回答。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技能提升12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典 例 精 析
【2010•重庆卷】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2-7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返回目录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答案] (1)D (2)C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