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总复习

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单元总结提升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第一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第一节 │ 教学建议
本课时内容看起来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是要想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透彻,单靠对课本提供的知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很难做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还会感觉单调乏味。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教学手段和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前布置实验、搜集资料等,课始用实验结果导入;课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穿插,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等等。让学生体验一个紧张、有趣、充实的地理课堂。
第一节 │ 教学建议
2.通过案例进行教学。选用生物这一要素来学习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所学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电脑动画,演示生物循环的过程,演示湖泊演变成陆地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森林的变化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 教学建议
5.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一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推出自己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第一节 │ 新课导入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3)描述一下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第一节 │ 新课导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地形、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西欧人要求巴西人保护亚马孙雨林,巴西人却要西欧人付氧气费,这说明森林有何生态效益?其实,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广大,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又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由于森林面积的锐减,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证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又如,埃及阿斯旺水坝在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鱼类减少、蚊虫滋生、疾病蔓延等,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个地理要素是一个整体,一旦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节 │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2.结合实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能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 知识点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图5­1­1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______、水、岩石、________、________、地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在其间进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第一节 │ 课前梳理
大气
生物
土壤
相互渗透
物质迁移
能量交换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 知识点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每个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如________、________等。
2.生产功能
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合成________。
3.平衡功能
例如大气中的________平衡。
[特别提示] 生产功能、平衡功能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第一节 │ 课前梳理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光合作用
有机物
碳氧
► 知识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第一节 │ 课前梳理
统一
整个地理环境状态
生物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实例探究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1 图5­1­2为自然界碳、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5­1­2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1)关于图中碳循环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生物活动中的②作用可削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图中④作用增加后会使全球各地降水增加,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C.人类大规模的破坏绿色植物会使③作用变强
D.内、外力作用都可能影响到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2)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护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B.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C.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人类活动通过影响水循环的①环节,主要改变水循环的时间分布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碳循环的图例可知,该过程中有石灰岩的形成及火山喷发,因此内、外力作用都可能影响到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第(2)题,水循环主要是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所以A、B项错误;人类通过影响水循环的①环节,主要改变水循环的空间分布,因此D项错误。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变,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的人们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质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才不断增加。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在协调自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2 我国某地区某学生利用假日对家乡县城的河流上游进行水坝选址的考察,图5­1­3为该学生的考察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5­1­3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1)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依据该学生考察的行进路线,在途中________点能同时观察到明显的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2)请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上游地区过度采伐森林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自东北流向西南 ②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过度采伐森林,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水位(径流量)季节变化会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在河流弯曲处可同时观察到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等,植被破坏会导致其上述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洪涝灾害增多。
第一节 │ 总结归纳
第一节 │ 教材活动
【P86活动】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水分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第一节 │ 教材活动
(3)太阳能被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第一节 │ 教材活动
【P86~87活动】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量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量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第一节 │ 教材活动
【P88活动】
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旱,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
第一节 │ 教材活动
【P90活动】
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小或者洪水灾害减轻”。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 对点随练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图5­1­5为陆地环境主要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2题。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处于
首要地位的是(  )
A.气候 B.生物
C.水文 D.地形
2.能表示桂林山水形成的箭头是(  )
A.5 B.6 C.7 D.8 图5­1­5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要素,其作用排在各要素的首位。第2题,桂林山水是石灰岩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被溶蚀形成的景观。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看,是水文对岩石(地形、地貌)的作用。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 对点随练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独特的功能,各要素相互作用不会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虽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D.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C
[解析]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作用在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段是不同的,但它们依然共同作用、共同影响而非独立存在与发展,且它们相互作用会产生新功能。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黄山市某地因种植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5­1­6所示。据此回答 4~5题。
图5­1­6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4.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5.若该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植物蒸腾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大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5题,植被破坏会导致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A项错误;降水量会减小,B项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项正确。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 对点随练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的警示
图5­1­7中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我国西南某区域石漠化、粮食产量、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第6题。
图5­1­7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6.图中曲线②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上升:植树造林 下降:砍伐森林
B.上升:环境改善 下降:生态破坏
C.上升:人口增长 下降:计划生育
D.上升:耕地增多 下降:耕地质量下降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图示四条曲线,显示了我国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森林资源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石漠化加剧,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减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空间尺度。
(2)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3)理解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
第二节 │ 三维目标
(3)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差异性的学习,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的正确观念。
第二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 │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它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第二节 │ 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域差异的概念,并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然后,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旅行中就能感受到地域差异。接着,教材给出了自然带的概念,并以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位置影响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第二节 │ 教学建议
课堂上,教师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时,重点应让学生明白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的分异规律和原因。
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教师也可将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做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 │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水平地域分异的类型、基础及典型分布地区。
3.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
► 知识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________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________分异。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温度带
自然带
2.陆地自然带
(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及特点
图5­2­1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气候
植被
自然带
带状
(2)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空间分布对比(以北半球为例)


图5­2­2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带
► 知识点二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________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________。
3.表现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做有规律的更替。
4.分布
(1)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如________带、______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
(2)中纬度地区,形成多种不同自然带组合。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太阳辐射
热量
纬度变化
苔原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
► 知识点三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________分布。
2.分异基础:________。
3.表现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方向,呈现出_____带、_______带、________带的有规律变化。
4.分布:______纬度地区较为明显。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海陆
水分
森林
草原
荒漠

► 知识点四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____________的变化。
2.分异基础:____________状况差异。
3.分异规律
山麓自然带与________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__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4.影响垂直带数目的因素:____________与________。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海拔(或高度)
水热
水平
较高
山地所在纬度
山地高度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一般情况,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见图5­2­3)。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图5­2­3
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带或荒漠带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在一定高度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就复杂。
5.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6.雪线分布的高度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例1 图5­2­4为我国天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5­2­4
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山地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