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二十二 绿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二十二 绿

  • 格式:  DOC
  • 大小:  114K    12张
  • 时间:  2016-07

《绿》练习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尘滓(zǎi) 几绺(liǔ) 蕴蓄(yùn)
B.棱角(lénɡ) 不禁(jìn) 襟袖(jīn)
C.倏忽(shū) 穹门(qiónɡ) 赠给(zènɡ)
D.薄阴(bó) 什刹海(chà) 皱撷(xi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飞花碎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眸善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描写景物的立足点分别是_________、亭边、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性学习。
北京市某中学开展“朱自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朱自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也来参加。
(1)【感悟作品】在本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你能按照示例,也为你喜爱的颜色取一个形象动听的名字吗?
颜色:绿
名字:女儿绿
命名理由:绿色像女孩子那样清纯、鲜活、灵动、可人,充满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颜色:__________
名字:__________
命名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典回眸】走进先生的散文,就像在春天的百花园中漫步,在盛夏的夜色里独享清凉,在仲秋的黄昏中欣赏余晖,在隆冬的季节里领略飘雪。
请同学们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朱自清的作品,并写一句推荐语。
我选择《_______________》,我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5~9题。
5.请概括梅雨潭水色和水光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对下面描写梅雨潭“绿”的语句进行赏析。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梅雨潭的绿”的质地色彩后,又是如何写“绿”的恰到好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时蕴涵了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1·东营中考)阅读下面的美文,完成10~14题。
落 红
曾绍炉
①我对红色,有着十分的喜爱。虽然红曾经对我是那样的吝啬,少年时代与我情同手足的两位女友:红枝、红梅都因生存的艰难离我而去了,我的每一份真诚,变成幻想成空的泡影。然而在我生命的后来岁月里,红却仍然是我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
②我喜欢的不是令人恐怖的血红,而是另一种温和明艳的红,想起它就让人想起光明,想起它就让人想起生活的美丽;看到它就让人温暖无比,心生惊喜,看到它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活力……
③它是质朴而骄矜的颜色,是大自然吐露出来的一种无上的秀美,是生命对于自身赞颂的一种语言。它最初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蕴藏来自“生命之父”
——太阳的光华,并且柔化了它的灼热,把它的那份热情,悄悄地藏于自己的根茎叶芽中。
④它又具有美的本质,借着开花的世界,借着果实成熟的契机,借着秋夜载誉而归的儿子,把那份热情喷发出来——以花、以果实、以瑰丽深沉的红叶,装成一个浪漫的世界、诗意芬芳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童话,就是让一切美的而尽美,让一切孤零的、失意的、苦陋而凋残的,都在红艳的祈祷中,也变得美,变得动人心扉。
⑤我便是被这美陶醉了的一个。我常像孩子一样奔跑于花色斑斓的花丛中,并常常对着那些红色的花朵,低下头来,以含情的目光和它接触,与它交谈,而在美丽的惊叹中,领略大自然的一种超凡的灵气。
⑥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⑦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满树满坡的游丝花片,春日里卷来一场铺天盖地的“红雪”;果实蒂落的世界,你会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景观的魔幻般“烟消云散”而惊诧得目瞪口呆;秋风像大地母亲的手臂召唤那些奉献了一生的使者回到自己的怀抱,你会欣赏到红叶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⑧虽然落红不像初放成长时那样的无忧,爱却不因花的凋零、叶的飘逝、果的蒂落而丧失。那份爱是牢固而长久的,就像虹,在空中短暂地划过,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永远芬芳灿烂的痕迹;就像一个故事的高潮,以充满悲壮的英雄般的举动,赢得了永世的颂扬和惊叹。
⑨一个秋天,我捡拾了许许多多的红叶,夹满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像珍藏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叶梦。过了许久,当我重温那些故旧的梦时,才发现那些固执的精魂们,早已在我情感疏忽的瞬间,翩然化蝶而飞了,空留下一些毫无色泽的枯败的树叶。这是我无意间犯下的一桩错误,既使我伤透了一颗爱红的心,更使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启发——落红并不是生命颓败的结果,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在这诚挚的复归自然的途中,谁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而只有在这不断的开落中,红,才有着它的延续,才有着它的重生,才有着它的永恒,才能看到那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⑩于是,我学会了在红将飘落的时刻去看花,去森林里散步,见玫瑰花毫无怨悔地告别枝头,便忍不住把它捧在手里,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再潇潇地散落泥土中;或者拾起地上的一枚红叶,对着夕阳去窥探那脉筋间的秘密,从那纵横交错的艳红中,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而当我面对一树通红的鲜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慷慨奉献的自豪中!
⑪在捧掬、拾捡、探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落红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人当艳红吐翠时自也慷慨大度,一旦凋残飘零却又悲凉不堪;人当兼收并蓄之时面对风雨也不屈不挠,而一旦实满果红回报滋育时常不免患得患失。在落红面前,我不禁热泪盈眶……
⑫由此我的梦变得离奇而瑰丽:我化作了一页花瓣、一片红叶、一颗绚丽馨香的果实。
10.“我”所喜欢的“红”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作者说“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⑤⑨⑩⑫段都写了“我”与“落红”的亲近或关系,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作者通过“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俏丽独特又招人喜爱。
【片段仿写】请仿照“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事物或一个场景写一段话,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并写出它的特点。(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滓”应读zǐ;B项,“禁”应读jīn;D项,“撷”应为“缬”。
2.答案:(1)两手捧(东西)。(2)形容经撞击后的瀑流犹如飞散的花朵和细碎的玉。(3)舀,把液体盛出来。 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
3.答案:山边 潭边 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4.答案(示例):(1)红 中国红 红色象征着兴旺红火、繁盛喜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红色情有独钟,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2)荷塘月色 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轻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像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5.【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解题时首先找准相关段落,找出描写“水色”“水光”的部分,然后筛选出与之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最后总结归纳。答案: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品味和赏析。解题时要抓住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关键词语,还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
答案: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招引”与“追捉”用词默契,把梅雨潭的绿对“我”强烈的吸引和“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像水乳那样难分难解了。
7.【解析】作者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批评各处名胜的“绿”“太淡”“太浓”“太明”“太暗”,由此突出“梅雨潭的绿”确实“不同凡响”。
答案: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梅雨潭的绿”同几处早有定评的“绿”作了比较,突出“梅雨潭的绿”不淡不浓,不明不暗,绿得恰到好处。
8.【解析】作者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的,用来显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引出对“绿”的描写与赞颂。
答案:作者被眼前的绿陶醉,眼中心中只有潭的绿而没有瀑布了。
9.【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作者描写了梅雨潭的绿,热情地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10.【解析】此题考查对事物特点的把握。从文中的②③④段着眼,然后寻找关键词语及句子,从而概括出“红”的特点。
答案:①温和明艳;②质朴而骄矜;③具有美的本质。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首先找到第⑥段“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其原因很显然在以下段落,细读⑦~⑩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①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②落红的爱牢固而长久;③落红不是生命的终结与死亡,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它有着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12.【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落红”与“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落红的品格。
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写人的悲凉不堪和患得患失,突出表现了落红豁达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13.【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这样写更能表现作者对落红特征和品性的认识过程,情感上也逐步加深。
答案: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作者对落红特征和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展示了作者对落红情感由浅入深、由弱变强的变化发展过程。
14.【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首先找到语言形象优美的句子,然后结合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品味。
答案(示例):“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运用了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落红的磅礴气势以及给人心灵的震撼。
15.答案(示例):春走夏来,炎炎的烈日开始发威。街上的柳枝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