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总复习

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
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归纳整理
知识结构
一、元素:
二、原子的构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核
核外电子
{
质子
中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元素种类
原子(核素)种类
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这就是能量最低原理)。
2、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
3、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 8(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2 )。
4、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 18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能超过 32 。
注意:以上四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
立地理解。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7个周期
三个短周期
第1周期 2种元素
第2周期 8种元素
第3周期 8种元素
第6周期 32种元素
第5周期 18种元素
第4周期 18种元素
三个长周期
四、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一个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应有32种元素,
现有26种元素。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16个族
七个主族:由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组成,IA~VIIA 位于第1、2、13、14、15、16、17纵行
一个第Ⅷ族:位于第8、9、10三个纵行
七个副族:仅由长周期元素组成,IB~VIIB
位于第11、12、3、4、5、6、7纵行
一个0族:稀有气体元素族,位于第18纵行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数
主族序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8-最低负价数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结构、性质的递变规律及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分区:
分界线左边是金属元素,分界线右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行是稀有气体元素。见下图:
1
B
Al
Si
Ge
As
Sb
Te
2
3
4
5
6
7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Po
At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区
金属区







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五、化学键
化学键
离子键
金属键
共价键
非极性键
极性键
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阴、阳离子
原 子
静电作用
共用电子对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
无饱和性无方向性
有饱和性有方向性
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非金属 单质、共价化合物及部分离子化合物中
原子
分子
离子
宏观 物质
或范德华力
得失电子
范德华力
氢键
共价键
金属键或共价键
离子键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关系
返回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 化学反应和限度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什么是化学能?
化学反应中吸收或者释放的能量就叫做化学能
化学反应中到底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呢?
一、化学键与化学能的关系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 );
例如:断开1mol 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
形成1mol H-H键要放出436kJ的能量。
从化学反应中的
化学键的断开与形成来考虑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
( )
断开1mol 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
形成1mol H-H键要放出436kJ的能量。
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
断键吸收总能量 436kJ + 243kJ = 679kJ
成键释放总能量 431kJ × 2 = 862kJ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来考虑
先看实例:
1、各种物质都储存化学能
物质不同
储存的化学能不同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V
放出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
吸收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生成物的总能量高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
能量


能量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
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或者从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的相对大小考虑
或者……
反应物的能量之和E反(断开化学键Q断)
生成物的能量之和E生(形成化学键Q成)
(1)若E反> E生,放出能量。
(2)若E反< E生,吸收能量。
或者
(1)若Q断> Q成,吸收能量。
(2)若Q断< Q成,放出能量。
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
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或者从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的相对大小考虑
或者……
反应物的能量之和E反(断开化学键Q断)
生成物的能量之和E生(形成化学键Q成)
(1)若E反> E生,放出能量。
(2)若E反< E生,吸收能量。
或者
(1)若Q断> Q成,吸收能量。
(2)若Q断< Q成,放出能量。
物质具有的能量与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1)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参加反应时,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就越多,而如果是通过新键形成而生成该物质,则放出的能量就越多。
(2)物质具有的能量高,则其不稳定,参加反应时断键所需能量低,该物质性质活泼,而形成该物质时放出的能量较少。
练习:

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
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
能发生
C
2、判断:
(1)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2)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3)一个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
条 件没有直接联系,与反应物及生 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通常表现为
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思考与交流(若要准确测定中和热)
你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用隔热装置,尽量减少热量散失;
(2)酸碱的量要准确:n=C×V
a、浓度要越精确越好
b、量体积的容器越精确越好,最好用移液管
(3)温度计越精确越好
(4)注意控制反应时间
(5)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
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6)…….
几种典型的放热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燃烧、金属和酸或水反应、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
吸热反应:
大多数分解反应,焦炭和CO2反应、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H2还原CuO等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 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
应结果是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反应
CD
2、在反应H2 + Cl2 =2HCl中,
已知H-H键能为436kJ,
Cl-Cl键能为247kJ,
H-Cl键能为431kJ,判断该反应是( )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吸收179kJ热量 D.放出179kJ热量
BD
提示:
Q=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Q= 2×431 -(436+247)=179 kJ
生成物
反应物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在反应中,
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
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
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 Q2 > 4Q3 B. 2Q1 + Q2 < 4Q3
C. Q1 + Q2 < Q3 D. Q1 + Q2 = Q3
B
提示:2H2 + O2 == 2H2O
Q=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多能源结构时期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 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二次能源
二次能源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 火力发电原理及过程
思考:火力发电的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化学能(燃料)
燃烧
热能
蒸汽
机械能
(涡轮机)
发电机
电能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思考与交流】









1.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会造成能源危机
2.煤炭燃烧会产生污染性气体
3.经多次转换,能量损耗大,燃料的
利用率低
化学能    电能
直接?
实验一
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
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
解释:
Zn片上有气泡(H2), 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
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插
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
解释:
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
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G
(5)原电池组成条件
①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
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正极一般不参与电极反应,只起导电作用);特殊AI-Mg-NaOH是Al作负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 形成闭合回路
两极一液一连线
1.原电池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
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归纳小结】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6)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例如,实验室制H2时,由于锌太纯,反应一般较慢,可加入少量CuSO4以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揭示钢铁腐蚀的原因及防止钢铁的腐蚀。
钢铁中含有碳,可与Fe组成原电池,发生原电池反应而使钢铁遭到腐蚀

Zn Cu
Fe C(石墨)
Zn Cu
Zn Zn
Fe Cu
Si C(石墨)
稀H2SO4 CuSO4 溶液 稀H2SO4 稀H2SO4
A B C D
Zn Cu
稀H2SO4 酒精 稀H2SO4
E F G



习题一:
原电池的判断
1.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Mg B.Fe C.Al D.Cu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B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 pH( )
A.不 B先变大后变小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C
习题二
3.如图装置,电流表G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哪一组( )
A、A是锌,B是铜,C为稀H2SO4
B、A是铜,B是锌,C为稀硫酸
C、A是铁,B是银,C为AgNO3溶液
D、A是Ag,B是铁,C为AgNO3溶液
D
习题二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Fe
比Fe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uSO4 、CuCl2等
负极:
正极:
电解质溶液:
4.请根据反应:Fe+Cu2+=Fe2++Cu
设计原电池,你有哪些可行方案?
Cu2+溶液
习题二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习题三
5.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

A.a > b > c > d B.a > c > d > b

C.c > a > b > d D.b > d > c > a
B
利用原电池电极判断金属性强弱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定性观察化学反应快慢的方法:
1.锌片、镁条分别与盐酸反应。
可以通过冒气泡的快慢来判断
2.铁和CuSO4溶液反应
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可以通过固体量的减少来判断
3.Ca(OH)2溶液和CO2反应
可以通过浑浊程度来判断
4.Ba(OH)2•8H2O和NH4Cl反应
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
如何定量地描述一个反应的快慢?
1、概念: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v(B)=
△c(B)
△t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3.单位:
mol/(L•min) 或mol/(L •s)
注意:
1)化学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
并取正值
2)表示气体或溶液的反应速率
3)指平均速率
随堂练习1:
1.在某一化学反应里,反应物A的浓度在10s内从4.0mol/L变成1.0mol/L。在这10s内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多少?
=
=0.3mol/(L • s)
这里的反应速率指平均速率
在2L的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已知反应前A物质的物质的量为8mol,2min后A的物质的量变为4mol,问在这2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
随堂练习2:
答案:1mol/ (L • min)
随堂练习3:
在2L容器中发生反应:N2 + 3H2 2NH3
0.5min后,生成1.7gNH3,求v(NH3), v(N2) v(H2)
v(N2)=0.05mol/(L • s)
v(H2)=0.15mol/(L • s)
结论: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在反应4A(s)+ 3B(g)=2C(g) + D(g)中,经2min,
B的浓度减少0.6mol •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
正确的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4mol •L-1 •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
其比值为3:2:1
C.B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是0.3mol •L-1 •min-1
D.B在2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3mol •L-1 •min-1
BD
随堂练习4:
随堂练习5:
在反应mA+nB=pC中,已知A的反应速率为0.5mol/(L •s),B的反应速率为1mol/(L •s),C的反应速率为
1. 5mol/(L •s)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 + 2B = 3B
1.在2A+B 3C+4D反应中,下列各表示该反应的速度最快的是 [    ]
A.V(A)=0.4mol/(L·min)
B.V(B)=0.4mol/(L·min)
C.V(C)=0.9mol/(L·min)
D.V(D)=1.2mol/(L·min)
B
课堂反馈
反应4NH3(g)+5O2(g)=4NO(g)+6H2O(g) 在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1min后,NH3减少了0.12mol,则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
A.NO:0.001mol·L-1
B.H2O:0.002mol·L-1
C.NH3:0.002mol·L-1
D.O2:0.00125mol·L-1
AD
课堂反馈2
4.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固体的表面积:增大固体的接触面积,能增大反应速率
(4)反应物的状态:液态或气态比固态反应速率快
(5)溶液的浓度:增大溶液浓度,增大反应速率
1.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 作用是______。
A.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
B.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C.以同样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
D.改变反应后混合物的组成
C
2.某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
A + B == C + D
C + B == F + G
此反应的催化剂是 ,
总反应的方程式为 。
C
A + 2B == D + F + G
3.为了加快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少量硫酸铜 B.加少量硝酸银
C.增大铁的用量 D.改用98%的浓硫酸
E.加热
AE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反应物能否按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
阅读科学史话P50
Ag++ Cl- = AgCl ↓
(视作不可逆)
科学研究表明,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有些能进行地较彻底,有些反应是不彻底的。很多化学反应在进行时都具有可逆性,即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能同时进行。
(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
对于以上反应,请分析:
(1)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
度哪个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
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与v(逆)怎样变化?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H2和1mol I2发生反应
(5)反应会进行到什么时候“停止”?
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7)给这个状态命名
平衡状态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处于动态平衡
0
(1)0~t1:v(正)>v(逆)
(2)t1: v(正)=v(逆)
平衡状态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
2.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随堂练习1
对于可逆反应M+N Q达到平衡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混合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D.反应已经停止
C
随堂练习2
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
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
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最后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B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希望促进有利的化
学反应(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及原料的利用率,加快反应速率),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减缓反应速率,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控制副反应的发生等),这就涉及到反应条件的控制。
“提高煤的燃烧效率”为例 P52
(1)将煤气化比固态煤燃烧速率更快且使煤
充分燃烧。
(4)将废气通过装有冷却水的管道,充分吸收
还可以使用助燃剂等
(2)空气不足,煤得不到充分燃烧;且污染环境。
空气过量,浪费能源,因为废气要带走能量
(3)应选择保温性能好,提高炉膛温度的材料
归纳: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措施P52
(1)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
的转化率.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
可能充分地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
(2)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
出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实质上是从多方面
控制燃烧反应的条件(包括环境)
意义: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污染
(煤在气化过程中可以脱硫、除去灰分)
我们在生产、科研和生活中都需要控制
化学反应的条件。
有利的反应,要想办法增大反应速率:
(1)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增大反应物浓度
有害的反应,要设法降低反应速率:
(1)降低反应温度,使用负催化剂
(2)或隔离会引发反应的物质
P53:思考与交流
返回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一、烃
二、生活中的有机物
三、矿物燃料-----煤和石油
基本内容
一、烃
烷烃(甲烷)
烯烃(乙烯)
芳香烃(苯)
二、
生活
中的
有机物
醇(乙醇)
羧酸(乙酸)
酯(乙酸乙酯、油脂)
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蛋白质
三、矿物燃料-----煤和石油

定义:只含C、H的有机物
一、烷烃
1、定义:只含碳碳单键、链状烃
2、通式:CnH2n+2
3、代表物:甲烷
二、烯烃
1、定义:含碳碳双键 链烃
2、通式:CnH2n
3、代表物:乙烯
三、芳香烃
1、定义:含苯环 环烃
2、代表物:苯
一、甲烷
1、分子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4
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