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复习
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所有的高考试卷都涉及本专题知识,选择题居多,对于非选择题本专题很少单独命题,一般与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相联系,分析各种政体的特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高考考查的重心内容,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宗法制考查最多。对中央集权制的考查集中在唐朝和宋朝,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政治制度的影响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差别很大。
比如,同为中书门下,唐朝是丞相的办公机构,而宋代则是掌握实权的中枢部门。这是考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学习,总结出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
3.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
4.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原因,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试题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复习技巧指导
学习本专题要注意归纳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整体演变线索: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大背景、大趋势角度,来理解不同时期的相关政治制度,把握其联系,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1.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注意从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和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等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的原因。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归纳其特点,并辩证地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另外,要理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与希腊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认识。
学习时注意抓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两对主要矛盾和阶段发展特点: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代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地方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加强监察力度,如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主要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百官;第二,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如宋朝设置的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使割据势力丧失物质基础;第三,采取地方分权的办法,以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如宋朝的通判
牵制知州,明朝的地方三司相互牵制。
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这一矛盾不复存在。秦朝以来皇帝削弱相权的手段主要有:第一,分割相权,比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都具有丞相的权力;第二,中央中枢机构决策权力的丧失,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直接听命于皇帝。
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明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段发展特点,而且要能够明确阶段特点的表现,能够熟练地将“史”和“论”结合起来,熟练掌握历史语言的特点。
2.学习本专题内容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对比,综合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政治生活和政治理论领域的重大课题。制度创新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古代政治制度与现实政治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学习本专题要注意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点,从历史上寻找经验并借鉴。
3.本部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点主要集中在宗法制上。宗法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消失,但是,宗法观念却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普遍重视血缘亲情,尊宗敬祖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品德。因此,宗法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学习中注意要与祖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探究1:夏朝政治制度有什么新变化?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特点:宗族统治、神秘色彩(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1.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
(2)目的:为巩固周王室权力,进行有效统治。
(3)内容:①分封: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④周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管辖采邑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双方权利与义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继续分封。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族色彩
探究2:分封制“分”的是什么,“封”的是什么?这一制度能长期巩固西周的统治吗?为什么?
(1)分的是土地和人口,封的是爵位。
(2)不能。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随着其实力的增长,周王势力的逐渐衰落,旧的统治秩序必然难以维持。从根本上说,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作用:
①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它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期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国。
③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
④开发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5)消极影响:由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王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地方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不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由此而引起,造成国家分裂,人民悲苦。
(6)瓦解:
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露出来,周王的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确立和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2)内容:
①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诸侯国就是大宗。
(3)作用:
①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③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巩固、完善了分封制。
大小宗示意图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年均以德”
“德均则卜”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
C、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宗法制
分封制


核心
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上的体现
[思维延伸]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问题探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关系如何?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内在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顺利实施的工具。
3.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例1】(2010·广东卷)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解释】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答案】 A
【例2】(2010·新课标卷)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释】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答案】 D
【例3】(2011年上海历史,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C项。
【例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
【答案】C
【例5】 (2011年海南卷,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考点】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
标准
考向
瞭望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2.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 中央集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条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
(1)形成背景:
①自夏朝起实行王位世袭制,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了分封制。
②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权,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改称皇帝,创制“皇帝”等一系列专用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④皇位世袭。
——地位不可逾越
——权力不可转移
(3) 特点(内涵):
① 皇帝独尊
② 皇权至上
③ 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
(4)评价: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进步作用的。但是,皇帝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阻碍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又起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皇帝
丞相
“百官之首”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太尉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职掌奏章
下达诏令
兼理监察
军务
(虚有其位)
诸卿
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②“三公”之下为“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
卫尉,主管宫门屯卫;
太仆,负责宫廷车马;
少府,负责皇室财政;
廷尉,负责司法;
典客,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
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2)三公九卿的地位及其关系
秦统一后,建立起一套在中央政权机构中实行的政治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推行
(1)背景:
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始皇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2)实施: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3)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下设县,县置县令(人口不满万户的县级长官称县长)、县丞和县尉。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中央政府

郡守

县令
或县长
皇帝
三公九卿制
1.受命中央
2.督责属县
1.治理民众
2.管理财政
3.管理司法
5.管理兵役
集权于
中央
4.管理狱讼
集权于
皇帝
(4)秦朝郡县制的实施影响是什么?
①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通过君主直接任命官吏,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②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分析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影响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名族的形成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
【例1】(2010·安徽卷)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释】“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两对矛盾: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丞相职责
郡县制
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唐朝因设地方节度使后期藩镇割据
两府三司——分割相行政军财政权
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之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
实行行省制度
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
明废行省设三司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诸侯割据混战的教训,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领土面积广阔,需要统一的管理
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原因:
1、汉朝:
郡国并行制度
探究:刘邦建汉后确立的地方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是怎样解决的?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异同:
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
⑶影响:
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
⑷解决: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⑸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
藩镇
割据
中央集权削弱
唐玄宗
广设藩镇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2、唐朝:
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
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
(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
3、北宋:
材料一: 教材P13《元朝行省图》。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4、元朝:
行省制度
⑵行省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影响? (见教材)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⑵行省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影响? (见教材)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奴隶社会(西周)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元朝
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过程
汉武帝
尚书令
侍中
中朝
决策
三公
九卿
外朝
执行
光武帝
尚书台
中枢
3、结 果: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
执行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