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认识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考点在近年高考中,考查频率比较高,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从命题内容和命题角度来看,本考点命题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命题角度包括背景、内容、特点、地位和意义。本考点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较小。备考复习时,要把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对重要的政治制度要分阶段把握其发展的历程;二要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现代史线索(1949——)
1949—1956:过渡时期
1956—196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1976:文革十年
1976—1978:两年徘徊
1978后:改革开放新时期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制度
重要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体
政党制度
民族制度
新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
(3)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1、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政协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一、建国初的民主政治建设
(4)意义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初步建立:
1949.9 北平
时间、地点:
与会代表:
内容
具有广泛性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
确立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法
职能: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背景:
为什么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筹建新中国被提上议事日程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意义:
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2、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11个)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代表的广泛性
主席
副主席
毛泽东
朱 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 澜
高 岗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旗
五星红旗
代国歌
国都
纪年方法
《义勇军进行曲》
改北平为北京,定都北京
公元纪年
确定国旗、国歌、国都、纪年方法
(2)初步发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职能改变:1954年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完善:
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标志: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建立新一届的国家机构
(3)地位: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面认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9月,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3.内容:
(1)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四章。
(2)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史料解读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在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解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上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近代又在反帝斗争中结下了战斗友谊;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政治发展等方面差别又很大。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目的是为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依据:
《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又成立若干自治区、
自治县(旗)。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
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异:

同:
1.设立区域,特别行政区主要针对港澳台地区;民族自治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2.指导原则,特别行政区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自治程度,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自治区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4.社会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5.解决问题,特别行政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民族自治区主要解决民族问题
1.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都在中国领土范围内,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3.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2010·江苏单科)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2011浙江卷)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2009年9月4日,美国著名学者约
翰·奈斯比特在新著《中国大
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
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
局面。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B
(2009高考广东单科)《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
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
则》实行的

【答案】B
(2010·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二)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可以看出新中国最早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原因
(1)历史上“左”倾错误的日益严重
(2)毛泽东的错误判断
(3)江青、林彪的利用、助长
(4)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2.民主法制的践踏
(1)造反派违背宪法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
的冤案。
(2)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中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3.教训
1)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3)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4)决不能把社会主义中的阶级斗争问题扩大化和绝对化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传
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
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
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三、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3.依法治国方略
1)提出完善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九届全国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阔步迈进法治时代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
4)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其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其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至上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
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的原因

①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
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③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
如何认识我国三大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三大政治制度发展历程有何相似性?
(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体,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政权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机构,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发展历程相似性: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的;都是由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协商合作制度都曾经历曲折,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以发展完善。
四、“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①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
的敌对状态。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3)含义
①“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
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高度自治,指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④和平统一,以和平方式统一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基本方针。
2.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外交途径
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港澳回归有何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1)对港澳:
(2)对大陆:
(3)对世界:
(4)对台湾
开创新纪元
迈出重要一步
提供典范
启示作用
香港问题由来
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1842年逼迫清政府签订 了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0年逼迫清政 府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割让给了英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各国侵略者竟相在华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又趁火打劫,于1 898年8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 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水域的200多个岛屿(统称“新界”),租 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之后,人们通常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 界(包括沿海200多个岛屿)这几部分地区通称为香港。

1898《拓展香港界址专条》
1860年《北京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
澳门问题由来
16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所谓“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到达我国东南沿海一带。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并迅速聚集成村,扩大在澳地盘,设立有关机构。但直至鸦片战争前,澳门半岛整体上仍一直由明清政府负责行政管理,行使主权。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与葡治理他处无异”,但条约未划定澳门的界址。
1553年,海盗商人请求上岸晒货物,暂居;
1557年,开始长期居住;
1887年清政府被迫承认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
①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③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②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③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④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隔绝
暖风
寒流
契机
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1949—1979)
(80至90年代)
(90年代)
(2005年)
我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政策有何异同?
相同点:
①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②保护私人财产和外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
不同点: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因为历史上港澳被外国侵占),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
台湾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人民解放战争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的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台湾可以驻军。
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军到达台湾。
(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3)元朝时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
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4)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
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5)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设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
巡抚。
(6)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
(7)1945年,日本投降,收复台湾
2.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10月1日, 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不久,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0多年。
3.新时期我党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
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台湾问题内涵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
1、文化同源: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2、人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3、国际法则:《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
4、一国两制:政策保障及港澳成功范例
5、综合国力: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提升
6、人民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和平统一台湾的不利因素: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美国)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指导方针
伟大任务
[学会分析]
材料1指出了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材料2表明了台湾与大陆实现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则材料说明尽管统一的道路上存在障碍,但实现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例] (2009·上海高考)“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 D
(2011·皖中四校模拟)2010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提交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和立法会两个产生办法修正案草案,分别予以批准和备案。这说明(  )
①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立法权
②香港民主进程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体现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精神
④香港具有高度独立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A
[例] (2010·海南高考)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 A
(2011·太原模拟)“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首词是为下列哪一项事件而作 (  )
A.开国大典 B.颁布第一部宪法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