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免费下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PPT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一、课标解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 展历程
(2)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三课内容: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两条主线:
第一部分
单元内容概览
两个核心主题知识:
民主政治

和平统一
四个问题: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成功运用
(二)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教学难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评价。
(三)单元教法指导
一要理清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线索和特征,抓住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认识当今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二要准确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目的、实施以及取得的成就,从而对这一构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三要通过对我国民主建设发展曲折过程的了解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感受海峡两岸同胞渴望亲人团聚的殷切情感,培养其为实现祖国统一而贡献力量的使命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代表:
社会各阶层
背景: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主要职能:
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性质:
4、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确立和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5、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6、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看书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条件:
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经济基础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4、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首先利用“文革”时期的图片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也可请学生讲述他们采访得来的文革时期的人和事,然后提出问题:
“文革”的主要发动者是谁?“文革”为谁所利用?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966—1976)
1、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对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践踏
“刘少奇冤案”
对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和民主法律制度破坏
“全面夺权” “全国人大停会” “砸烂公检法”
人大十年没有召开和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两个典型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文革”的发生剥夺了人民所享有的正常权利,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导出文革发生的原因。
2、“文革”发生的原因
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
毛泽东认为党内出现“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复辟”
(——毛犯了“左”倾错误)
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助长毛的错误
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3、“文革”的教训
提问:“文革”造成了严重后果,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宪法的尊严遭到践踏,党政机关无法行使权力。这些情况导致人民无法安定地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国家建设遭到严重损失。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1978—)
1、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原因
①、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社会条件 。

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政治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
2、法制建设的措施: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 (可由学生列举所知道的法律有哪些)
3、法制建设的成果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978—)
1、背景和目的:
文革教训
要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健全完善民主制度的措施及方法
(3)坚持和加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制度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补充:(5)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提出 : 1999年,九届人大
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法制建设里程碑
发展:
2002年,十六大 :发展民主政治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近年,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制观念,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各届人大加强执法监督。
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1)教法学法
(2)设计思想
教法: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谈话法等。
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3)课前准备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1)教法学法
(2)设计思想

(3)课前准备

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扣当今时政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并亲身见证的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及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发挥最优化效果。
本课设计突重点,化难点。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1)教法学法
(2)设计思想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相关材料收集或预习课前发放的学案。
(3)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播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二、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意义)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情境探究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小结和巩固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