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备考视点]
1.知识要点:(1)重点考查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影响。(2)美苏“冷战”对中国的外交有很大的影响,高考重视对美苏对峙中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事件的考查,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3)美苏“冷战”对西欧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高考试题从西欧或者日本的角度,要求考生认识美国对西欧、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4)美苏“冷战”对美苏两国都有很大的影响,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入手,认识美苏“冷战”对美苏两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史观角度:(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把世界分成了“两个半球”,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对峙,对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2)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内容上看,多侧重于二战初期的美国对外政策、美苏冷战、20世纪70年代的多极化因素、20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从命题切入点上看,多是从美国、多极化趋势等来解读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进。
命题预测:当今世界格局演进与现实联系密切,属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感触到的历史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力度会越来越大,应该重点关注一个国家——美国,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
命题规律:
单元知识结构
多极化趋势
欧共体的形成
日本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中国的振兴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呈 现
表 现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背景、过程、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共体形成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振兴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当今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特点
知识点1 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   为主导,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    上矛盾加剧。
2.表现
(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
美、苏
国家利益
杜鲁门主义
雅尔塔体系
1.概念:
3.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美苏均势
2.基础: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对峙表现
马歇尔计划
经济封锁
北约
华约
加强共产党对政权的领导
(如成立情报局)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是慈善家吗?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想达到什么目的?“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有没有进步作用?
不是。目的: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政局,联合西欧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确立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
联系: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霸权地位。
3、 影响
(1)消极影响:两强相争,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核威协) ,形成全面“冷战”和爆发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局面。
全面冷战:①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分裂
   ②亚洲:冷战导致朝鲜分裂。
③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1950、6~1953、7) :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2)积极影响:
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核恐怖平衡)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存借鉴,推动世界发展;
③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两强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辨析比较
冷战与热战关系
1、不同:
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
热战:就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
2、相同:
“热战”的目的仍然是遏制社会主义,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种扩大。
归纳:二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
一、同苏联全球争霸,重点在欧洲
1、提出“杜鲁门主义”
2、实施“马歇尔计划”
3、建立“北约”
4、分裂德国
二、不放松对亚洲的控制
1、单独占领日本
2、扶蒋反共
3、发动侵朝战争
4、发动侵越战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苏联
对抗
杜鲁门
主义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古巴
导弹危机
本课小结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
易错警示
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二战后两极对抗的形式:“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
名师助学
1.用漫画理解马歇尔计划

漫画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实现美国的利益最大化。
2.图示法理解
两极对峙格局
主题一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视角1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史料一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对①英美苏的力量对比作过一 个形象的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史料二 ①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杜鲁门(1945年)
史料三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③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史料四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④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史料五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⑤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⑥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信息解读】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①反映了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大改变;②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③表明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④反映了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⑤⑥反映了美苏之间互不信任。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打破,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2)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并把苏联看做是其称霸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苏联也想凭借其实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3)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4)美苏两国在军事上形成均势局面,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5)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视角2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史料一 ①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史料二 ②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赫鲁晓夫
史料三 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③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信息解读】 ①中关键信息“两个阵营”,表明了两大对峙阵营的形成;②中表明了苏联试图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③中“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表明了两大阵营的斗争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两大阵营的主导力量和内外矛盾,对峙地区,总结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视角3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的形势下。
(2)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不同点
(1)直接原因:“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而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2)内容:“杜鲁门主义”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而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3)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对点练习1】 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B.都是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杜鲁门的比喻反映了两者都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维护美国霸权而采取的政策,故A、C、D三项都正确。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分别属于政治、经济措施,故B项理解不正确。
【答案】 B
视角4 冷战的影响
史料一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①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史料二 ……美国准备按照总统决定采取一切必要步骤,包括②使用武装力量,援助那些要求保卫其自由的任何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员国或保护国。
——1964年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的《东京湾决议案》
史料三 苏联获得核武器及其运载手段……现在使我们③清楚地认识到核战争是一种相互毁灭的战争。
——美国总统肯尼迪
【信息解读】 信息①反映了“冷战”导致德国分裂;②表明冷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③表明冷战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危险之中。
冷战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美苏“冷战”造成部分国家的分裂。如德国和朝鲜。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美苏全面对抗;在亚洲导致局部战争“热战”——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3)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例1】 (2013·海南单科)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思路点拨】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项;选项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C项;1948年美苏已经展开对抗,但又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选D项。
【答案】 D
[针对训练]
1.(2014·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 “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  )
A.美苏核军备竞赛     B.越南战争
C.冷战 D.不结盟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冷战的影响。从时间上看,A、B、C、D项都是二战后,无法排除;从“消极和平”的含义来看,A项战争爆发的因素,B项是属于战争,D项是冷战时期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开端并成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力量,都不符合题意,而冷战是指除武力以外的一切形成的对抗,符合题意,C项正确。
【答案】 C
2.(2013·江苏泰兴期中)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解析】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由图片中的文字“没有马歇尔计划”“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是在向人民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备考视点]
1.知识要点:(1)美苏争霸期间的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注意每个力量中心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及其原因。联系必修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认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背后的经济原因,理解国际格局演变是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而经济发展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2.史观角度:从整体史观看,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及民主的力量。
3.社会热点: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角度出发,关注国际反恐与安全、地区冲突、霸权主义、气候与环保问题等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第26课)
2003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开始了对伊拉克作战。
上述图片材料说明了什么?
(美国推行强权政治,破坏世界
和平;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知识点2
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的形成)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振兴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第26课)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 欧盟)
1.原因: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
心的优势地位,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
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
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
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需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5)法德宿敌的和解成为联合的关键。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合一
1967年





发展
共同的农业政策
2、欧洲一体化进程
统一关税与外贸
趋向货币一体化
趋向政治一体化
共同的外交政策
趋向军事一体化
发展
1993年欧盟成立
3、欧洲一体化趋势及特点?
想一想
成员国不断增加。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
4.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3)资’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 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1)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
(2)美国的扶持
(3)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朝鲜战争的军需刺激)
(5)重视科技与教育
(4)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6)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等
2、影响

(1)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2)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格局发展。
3、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
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
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
发展观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②新独立国家为摆脱 美苏 的控制和维护
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
3、奉行的原则:
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4、任务:
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5、意义:
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四.中国的振兴
新中国建立
经济恢复发展
文革挫折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科技成就突出;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西欧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
中国的振兴
强大的美国
强大的苏联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小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易错点:①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格局尚未定型。②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差距缩小
名师助学
1.欧共体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的:共同发展。
两个原因:国际地位的下降、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个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三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世界多极化趋势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
两个衰落:美国受到挑战、苏联的衰落。
三股势力: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新兴力量出现。
四个崛起: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主题二 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特点
视角1 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条件
 史料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批涌入欧洲,欧洲的公司董事、银行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官员们和各国政府都充分了解这种局势。他们认为,①建立更大的公司来对付日益激化的国际竞争是关键所在。
——[法]盖尔特曼《跨国公司》
史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②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
史料三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③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史料四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④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
【信息解读】 抓住材料中的几个关键信息:①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②说明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③表明欧洲有传统的统一思想;④反映舒曼计划倡导法德和解。
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条件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