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发达的古代农业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
经济理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
(1)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①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
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地位)如何
③产品分配关系;
(3)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
(1)经济基础: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3)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神农氏又称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
最早培植 和 的国家
1、起 源
一万年
相当发达
水稻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遗址出土的窑穴和陶罐中发现了大量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商、周
原始农业
农作物
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石犁
耒耜、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刀耕火种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南稻北粟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②植主畜辅
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石器锄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表现
(1)、耕作工具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西汉时还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农用动力的革命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一直为后世沿用。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3)、耕作制度的发展
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⑵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完成南移。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4)南方自然条件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A、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B、灌溉工具: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铁农具和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漕渠、白
渠、龙首渠
耦犁,耧车 出现犁壁
代田法
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曲辕犁
一年一熟
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
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探究一: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探究二: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如何认识古代农耕工具改进的问题?
⑴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⑵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⑶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
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形成
1、含义
3、破产
4、性质及地位
5、特点
6、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7、评价小农经济
8、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直接原因)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②生产工具因素:
③生产关系因素:
2、形成
⑴时间:
⑵原因: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破产: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4、性质及地位: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因为是集体劳动,不是以家庭为单位。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5、小农经济的特点
6、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经营规模小,必须精耕细作。
③农民负担沉重,是国家赋役的承担者,过度的剥削压榨易致其破产
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小农经济的积极性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评价小农经济
消极性
(1)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3)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③农民辛勤劳动,精耕细作
④政府采取重农政策。
8、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9、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②分散、个体——不利于技术的推广
③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④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⑤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⑥旱、涝等自然灾害
⑦商品经济的冲击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刀耕火种

豆(菽)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西汉的耦犁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种子箱
排种管
开沟器
机架牵引
输种管
特点:
可随意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构造变化
直辕犁
曲辕犁
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耕作技术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井渠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井渠法
水转翻车(曹魏)
翻车
翻车的模型
唐·筒车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