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
20世纪80年代前的四大件
20世纪80年代后的四大件
如今的四大件
【探究】四大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①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②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⑤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④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局面一时难以解决;
主观上: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徘徊原因: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目的
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内容
(1)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意义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性质
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彻底结束“左”倾错误的束缚
实现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总结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归纳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②改革内容:
③改革目标: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
⑤改革的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无农不稳)。
合作探究
探索时期的失误对农村的危害最大;
一些农村地区已大胆进行了改革试验。
2.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试点:
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作用: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
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配套改革: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影响:
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明朝)
(文革前)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改革开放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喜获丰收!!
经营方式的改变
产业结构的改变
乡镇企业的创办——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行政机构的改变
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
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内容:
作用: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
3.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没有自主权)。
2)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第一步温饱,第二步小康,第三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4.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改革能否继续?
探究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提出
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背景:

确立过程:

意义: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总体达小康水平